百姓的意愿。
霍光无奈,只能把这件事情禀报给汉武帝,当时人们还不知道李陵是生是死,都当他死了,八万对五千,而且还是匈奴的腹地,怎么看都是必死无疑呀。
刘彻心里还不放心,为此他又专门派人将李陵老母与妻小召来长安扣为人质,并特遣一相士去给她们看相,看看她们脸上是否有丧葬之气。
可见在武帝内心之急迫,他恐怕连号召全国军民学习李陵壮烈报国、杀身成仁的伟大精神的诏书腹稿都拟好了,可惜李陵偏偏不遂他愿,竟然这样都死不了,还从平地杀到山区,从沼泽杀到丛林,一气转战千里杀敌万余……
汉武帝也在督促人救援,可已经来了不及了,而且他更像是做样子。
而得知李陵投降了,“锵!”汉武帝气得颤颤巍巍的站起来了,拔出宝剑。
“李陵怎么能成了匈奴人的俘虏呢?”
“咔咔!”
“咚咚!”
“啪嚓!”
他拿着剑,把一个支撑铠甲的木人砍得七零八落的。
“呼呼!”他喘着粗气,破口大骂:“他应该像是这木偶一般,战死,战死,战死,给朕战死!”
“啪!”
他还不解气,又砍了好几剑。
“一百五十万支箭镞都用光了,车辕车幅都砍断了,刀笔都做成了武器,这不够,这不够,还远远不够,完全不够。”
汉武帝说着,把剑比在自己的脖子上,“了断自己很复杂吗?朕看他是缺少杀身成仁的勇气。”
或许,这就是一个极其复杂的事情。
李陵当初承诺要分单于兵,最后却演变成要独自面对单于兵,但他仍然接受了任务。
而且在汉朝始终没有派来援兵,甚至在这离汉塞咫尺之遥的地方都没有派来一个援兵的情况下,李陵能做到如此程度,已可称问心无愧。
可他为什么要说:“无面目报陛下!”
有可能是他猜出了汉武帝想让他战死,做一个大汉的精神象征,所以真的决定投降了,而投降的人当然没有面目见汉武帝。
后面,根据李陵自己的说法,他这并非惜死,而是“诚以虚死不如立节,灭名不如报德,故欲有所为而报恩于国主耳。”
并举古人的例子说:“昔范蠡不殉会稽之耻,曹沬不死三败之辱,卒复勾践之仇,报鲁国之羞,区区之心,窃慕此耳。”
李陵为何要去承担此生命不可承受之重,而放下军人最珍贵的尊严,忍辱偷生,暗举大事,去报恩于那冷血无情抛弃他的汉武帝?
难道他不明白,他这样做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吗?除了司马迁和穿越的刘瀚,谁会相信他的苦心?谁又会相信他能成功?反正刘彻绝不相信。
或许,这些也可能只是李陵贪生怕死的托词吧!
又或许,这是李陵一次不甘心的豪赌!
毕竟,他从小就生活在祖父自戕的阴影里,一生都志在建功立业、重振家门,实现百年来陇西李氏万里封侯的夙愿,叔父李敢病重,他李家的希望都在他身上,怎么能就这样窝窝囊囊的死掉呢?
他想做卧底,忍辱负重,杀掉匈奴重要的人,获得重要的情报,以更大的功劳回归大汉……
也有可能两种情况都有,人性是复杂的,忠奸善恶岂有那么明晰?
自古艰难惟一死,在死亡面前,是人都会犹豫,只是有的人在犹豫过后,依旧选择死亡,因为他们认为有比活着更重要的事情。
其实有时候,活着的人,反而比死了的人更痛苦,如同行尸走肉,麻木无助……
对比某些巨大的痛苦、屈辱、甚至是煎熬,死亡有时候可能更像是一种解脱。
死亡,需要无比巨大的勇气,活着,也许更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