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鑫赶到水寨,直接进入议事厅,先是告诉成伟,务必亲自跑一趟榆林港,向管委会通报崖东情况,其它的事都可以放一放,只有一项工作,你们海运部必须立即做起来,那就是赶紧外出买粮。
待成伟离开之后,刘鑫告诉李政,按照工作组的最新安排,从今日起实行粮食管制,再也不能让大家放开吃了,而一连的首要任务,就是保护此处物资不被哄抢,至于物资发放、饭食供给等问题,他会负责起来,在水蛟溪两岸开设粥棚,确保聚集百姓不被饿死即可,想要吃好吃饱,肯定是不可能了。
三亚村中,丁鹏和夏浚洲相对无言,本来想着从那些富户身上找些油水,谁知更大的劫难就在眼前,富户们或许有些银子,但肯定拿不出大量的粮食来。
从代表们反映的情况来看,崖东地区大地主并不多,毕竟是边陲海岸,地多人少,只要肯吃苦,不用几年,便能自行开出一片荒地来,当佃户的目的,只是因为能有口吃的,不愿意负累开荒而已,摘果子、捕鱼,也能保证自己不饿死。
当然啦,若是能有现成的土地耕种,大家会更安心,毕竟盘剥这种事,百姓们早已深恶痛绝,之前无人撑腰,大家只能忍受,如今有华兴老爷照拂,谁不愿意有个长久立身的家业呢?
面对如此状况,丁鹏和夏浚洲商量许久,还是有些举棋不定,买地、分地是既定之策,肯定不能随意转向,问题是除了少数大地主,他们可以想办法压服,人数众多的中、小地主,却是令人挠头,一些人还巴不得把地卖给华兴人,换些银子改善生活,反正仅是换个户主,那块地还是自己耕种,产下的粮食,又不值钱,原本要交到州城,如今给了华兴人,似乎也没什么区别,倒是白得了不少银子。
也有一些人,把地看的比命都贵,打死都不卖,你能把人家怎么样,总不能因为几亩、十几亩地,就采取强硬措施吧?明显得不偿失嘛?
归根结底,还是太在乎名声,经过半年的患难与共,百姓们对华兴人越来越认可,比起那些州城恶吏、无良地主,华兴人简直是天上掉下来的大善人,绝不会让他们饿死乡野的。
只要饿不死,土地归谁,对于此间百姓来说,似乎并不重要。
同样的道理,只要你不用强,我的地你也拿不走。
作为经贸部部长的丁鹏,听着代表们的言论,再算算前后细账,总觉得买地这事,有点不太靠谱,银子撒出去,再想拿回来,那可就难了。
两个人正在推敲其中利弊,一位叫谭正源的代表走进屋中,说起近日回村遇到的事情。
谭家居住的村落在三亚里也是大村,其中最大的地主叫谭弘业,家里有六百多亩地,完全符合华兴人说的大地主标准。
谭弘业平日喜欢读书,年轻时曾立志考取功名,无奈崖州偏僻,老师不行、自学更不靠谱,除非天资聪颖,否则极难建功。
最终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客观条件无法改变,恰好谭弘业自身天份也不够,考了数年,连个秀才都没弄到。
尽管功名无望,谭弘业还是决定将读书事业进行到底,之前是老父管理家业,等轮到他时,这位直接将管家的权力移交给大儿子谭桢,自己则搞了个私塾,一边读书,一边教别人读书,倒也自得其乐。
谭正源是谭家旁支子弟,小时跟谭弘业读书,成年之后在谭家做事,当下在私塾教书,属于跟着老爷子混饭吃的主。
海盗来袭之时,谭家自然是往州城跑,大家便想一起跟着,谁知大爷谭桢嫌麻烦,让他们这帮穷鬼去找华兴人,否则到了州城,可没多余的银钱接济他们。
危难之际,富户们只顾自己逃跑,毫无帮扶之意,村民们虽然愤愤不平,但也只能去找华兴人讨生活,像谭正源这样的依附者,要脸的直奔榆林港,也有死皮赖脸跟着谭家的,似乎也没受到阻拦。
经历过抗击海盗的全过程,谭正源对华兴人的崇拜无以复加,成为代表之后,更是事事主动作为,这次回村,除了安顿家小,还有一件事,便是摸摸谭家的态度,帮华兴首长们将事情办好。
在家中等了两天,终于等来了返家的谭老爷,此时大爷谭桢已经被保安团扣留,谭弘业心中无计,找谭正源商议,谭正源便将华兴人的打算说与老师,像谭家这样的大地主,怕是很难在崖东立足了。
师生两人商议一夜,谭弘业最终决定卖地,但不是全卖,希望能留些口粮地,让家族能够延续即可。
在谭正源看来,华兴人要成为崖东最大的地主,而且还是唯一的,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