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的一些亲戚,已经开始大快朵颐。这同样是约定习俗的内容之一,称为“开面果汤”,说是果汤,实际上却是各种各样开胃的小吃。为即将来临的喜宴垫垫肚子,权当是午饭前的点心,这时候是不允许饮酒的,因为新娘子还不曾出阁……
&esp;&esp;等这开面果汤享用得差不多了,时间便也到了午后。这时候,闺房里的新娘子也打扮得八九不离十,就等着花轿临门。而到了这时候,众人翘首以盼的花轿,也恰到好处的登门了。前来迎亲的并不是新郎沈慎卿本人,而是拿着新郎喜帖的喜娘。顿时,萧家大院内外炮竹齐鸣,锣鼓喧天,是为“迎轿”。但是在花轿即将进入萧家大门的时候,却又被萧惠涛兄弟俩带着人,将大门虚掩起来,这同样是习俗,称为“拦轿门”。这门想要打开也容易,需得男方的喜娘往门缝里塞入红包。当然,说容易也不容易,这得视“拦轿门”之人的“贪婪”程度而定。很不幸的是,今儿个萧家拦轿门之人是那贪得无厌的混蛋萧惠涛。因此,沈慎卿派来的喜娘不得不强忍着骂街的冲动,将身上带着的红包塞进去了差不多一半,才算将萧家大门给叫开……
&esp;&esp;光靠着这拦轿门,萧惠涛兄弟俩便收入近三百两白花花的银子,乐得俩兄弟没个正行。眉开眼笑的将花轿放进院子里来。沈慎卿派来的喜娘招呼着将花轿停放下来,轿门朝外。接着,萧家便有人燃着红烛、持着镜子来到轿前,掀起轿帘向轿内照一下,这是为了驱逐匿藏轿内的冤鬼,称为“搜轿”。而到了这个时候,萧家早已准备好的喜宴也终于在喜庆的丝竹声中,开始陆陆续续的上桌。这便是萧家的正席酒,也叫开面酒,起嫁酒……
&esp;&esp;众亲朋好友在院子里吃得稀里哗啦,萧惠欢却只能和喜儿跟嫂子秀禾等几位陪伴的喜娘,在闺房里饿着肚子,等着上轿!她这边厢等得着急,外面那个冤家派来的喜娘更着急,因为此时喜娘正面临着萧家众亲友的刁难,绞尽脑汁的催妆……
&esp;&esp;催妆算是这个时代的婚礼当中比较有特色的一道程序,并且因为其趣味性,在萧惠欢那个时代也多少保留了下来。主要内容便是女方家属和新娘一起,装作不情不愿的模样,佯作不愿出嫁,懒于梳妆。其实萧惠欢事后有想过,之所以会有这样一道程序,或许更多的情况,是封建社会的新娘子,真的因为不满意这种包办婚姻,确实不愿意出嫁……
&esp;&esp;之后便是上轿了,无论催妆这个环节有多么繁琐,有多么折腾人,这花轿是不可能真的不上的。要是真的不上花轿,那这乐子可就大了。但是这上花轿也有讲究,一般有几种习俗:其一是“哭上轿”。女儿上轿,母亲哭送,哭词多为祝颂、叮嘱之类的话,譬如说:“囡啊囡,侬抬得去呵,烘烘响啊!侬独自去呵,领一潮来啊! ”,“侬敬重公婆敬重福,敬重丈夫有饭吃”等,新娘动了感情含泪惜别;其二是“抱上轿”,新娘由兄长抱上轿,进轿坐定后,臀部不可随便移动,寓意平安稳当;其三则是“倒火熜灰”,新娘座下放一只焚着炭火、香料的火熜,花轿的后轿杠上系一条席子,俗称“轿内火熜,轿后席子”。
&esp;&esp;对于这三种上轿方式,在婚礼的前几天,萧惠欢便和娘亲一起选定了一种。如此喜庆的日子,要她哭哭啼啼的她是真做不到。而要让娘亲哭着送她,她更难受。而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