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
朝堂之上像张鸿这般支持科举制度的大臣那是少之又少。
毕竟不是谁都愿意放弃自家的举荐之权的。
嬴政看着一众朝臣会是这副模样,倒是一点都不意外。
他对这些朝臣还是很了解的。
平常还好,但是一涉及到切身利益,那是一点都不会愿意的。
也就是他现在大权独揽,否则的话许多制度还真不一定能够改变。
随后看了朝堂上一言不发的李斯:
“廷尉怎得方才没有言语,你对这科举可有什么看法?”
李斯听到后略微沉默了一下,随后开口道:
“陛下!”
“臣曾有言:「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我大秦之所以能够强于六国一统天下。”
“便是因为我们拥有敢于变革的决心与魄力。”
“所以,若是这官吏选拔之法真的不再适用于如今的大秦了。”
“那么变革一番又何妨?”
“不过我大秦如今是否真的要实行这科举制度,又是否适合实行这科举制度。”
“想来还需要仔细的讨论一番,不能轻易便下定论。”
“至少,也需要将其具体规则和如何实施讨论的足够清楚才行。”
“否则草率施行的话,必将不利于我大秦的发展与稳定。”
李斯听闻嬴政欲行科举制时。
心中喜忧参半,甚是矛盾。
喜的是,科举制似乎可使广大学子无需投靠权贵,亦能入仕为官。
回想自己当初,曾屈身投靠相国吕不韦。
历经艰辛,方得以进入秦国权力核心。
若那时秦国已有科举之制,自己又何必屈尊当那吕不韦的门客?
因此结合自身经历来看,他对科举制其实颇为赞同。
然而,若是从如今之身份地位观之。
他对科举制又难免心生抗拒。
毕竟现今的他已是掌权者。
位列九卿之一,属既得利益者。
若真行科举制,其日后之权力势必削弱。
他已非昔日之底层小吏,且那些贵族们皆背景深厚。
自己却毫无背景。
欲更上一层楼,需得培养一批属于自己的势力。
若无举荐之能,又将如何招揽人才为己所用?
这朝堂之上,无盟友则难立足。
适才在朝堂之上,众大臣厉色反驳科举制时。
他选择了沉默。
便是因其内心纠结:
究竟是该顺从内心赞同科举,还是屈服于对权力的渴望而反对科举。
然当嬴政目光投向李斯那一刻。
他便不再纠结了。
因为他深知,他已无纠结之必要。
他从嬴政眼神中。
看到了嬴政对科举制之决心,显然非己等所能劝动。
嬴政面无表情、神色淡然,其含义自然是不言而喻。
其潜台词分明就是:
“朕只是告知尔等,并非与尔等商议。”
李斯洞悉此节后,便不再纠结。
反而期望于嬴政能将这所谓的科举制度完善。
毕竟他李斯能有今天的地位。
虽然靠的是自身的才华,但是也离不开嬴政的信任。
与其舍不得那点儿小特权,还不如直接站队嬴政。
陛下的信任,可比手中多一些门客更为重要。
这才是他李斯屹立不倒的根本啊!
此前的纠结,倒是有些舍本逐末了。
想到此处,李斯不由得暗自摇头道:「李斯啊李斯,你当真是被一时的权利给迷住双眼了啊」
所以,他才有了之前的那番言论。
虽然说的似乎模棱两可。
但是他表达的意思其实很清楚:
“陛下,要行科举也不是不行,但是具体该如何施行,咱们得好好商量。”
“咱们可千万别头脑一热,直接就盖棺论定了。”
“那些贵族肯定要跳脚啊!”
嬴政听后暗自点了点头。
李斯说得确实有道理。
不过他本来也没准备直接让科举制度完全取代举荐。
“这科举制度,并非是完全取代举荐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