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开国以来有意削弱三公相权,以卑位掌实权平衡高位出现台阁制,实际权利逐渐转移到尚书台,主官为令,副职称仆射,其下五曹六尚书皆为郎官。同时进一步平衡宦官权势,尚书台官员全部由士人担任。
常侍曹,三公曹,两千石曹,南北主客曹,民曹等逐渐演变成后世六部,尚书令为千石,尚书仆射及各曹主官尚书郎均为六百石,五曹副职四百石左右两丞,各曹共有四百石侍郎三十六人,二百石令史十八人。
三公不会任由权利被分摊,出现了三公兼任录尚书事一职,三公通过此职使染指尚书台成为可能。宦官集团也同样处心积虑,本身不可以打破士人任尚书台规则,另辟蹊径抬出后宫女官,自此女尚书登上历史舞台,此事后文暂且按下。
尚书台与御史台谒者台合称三台,即后世中台宪台和外台。权利纠葛产生利益冲突,有冲突就会拉帮结派,只是严重程度不同。
河北分帮结派曹操这里也不例外,其实哪里都一样,曹操代表谯沛掌控军队,荀彧代表颍川掌管中台,为了稳定也要安插其他士族成员分享权利,包括原兖州士族,迁都之前各地士族都有参与,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
也不能说相互只有掣肘,更多的是合作共赢,毕竟谯沛出军队,颍川出地盘,大事还得地头蛇最后拍板。
就说屯田这件事,战乱之后安置流民本是善政,任何政策执行都要靠官吏,当地士族有影响力,有部曲有存粮,不依靠世家大族官员寸步难行,总不能带着几个差人去收拢流民,官吏要推行自然先找当地士族帮忙。
不可能白帮忙,官吏本身也出身士族,必然优先考虑自身利益,分出一半流民归划当地士族作为部曲,另一半归政府缴纳赋税。这么做会遭万人唾弃,酷吏行事太黑暗了,通常办法是士族占七政府留三,这样才不枉士族拳拳报国之心。
曹操曾经就是酷吏之一,收编青州黄巾开垦兖州土地,这可惹了大麻烦,曹操本就是外客,刘岱死后兖州士族抬举出来保护地方。
偶尔做些过分事也就忍了,比如水淹太寿导致两天绝产流民遍地。收拢黄巾流民只顾安排自家,耕种我州地还不分我人,是可忍孰不可忍,被激怒的兖州士族找来吕布出头讨说法,曹操打赢了也打怕了,跑到颍川屯田就不再做人神共愤的事,有便宜大家商量着来,我谯沛绝不独占。
曹操说到做到,任由颍川士族独享屯田果实,曹操眼馋不假,也有办法喂饱谯沛集团的胃口,边让和张邈不是倒了吗,陈留郡空出来的地划拨给谯沛人屯田,夏侯惇在那里任劳任怨,亲自下田铲土,真当做自家后院认真经营。
就算七三分政府也有赋税,大族得了便宜不掣肘流民能安心生产,加上陈留等地屯田成果显着,头一年仅许昌一地就收赋税百万石。
大家都是文化人,能商量最好不要动刀兵,话是这样说,肉在嘴边总忍不住叼一口,颍川人吃的盆满钵满目光自然落在其他处,比如兖州也在屯田,颍川人自诩对于屯田有经验想去指导一二。
兖州人不可能答应,你来了坐地不走怎么办?奈何实力对比摆在台面上,和曹操厮杀几年领袖边让和张邈都倒了,其他大族或多或少都有损失。正面抗争力不从心,暗戳戳和豫州淮泗派搭上关系。
淮泗人也担心颍川和谯沛做大后到处搜刮,双方一拍即合,对与保护自身利益天下士族都一样心思,淮泗派与赵温交情不浅,赵温出身成都属于孤臣,师法《京氏易》。《京氏易》又名《灾异孟氏京房》专门研究阴阳灾变,谶语面相。
这本奇书预言无有不准,曾造成不止一次社会性恐慌,学术界对此书讳莫如深,要不是赵温乃当朝司徒,早就被下狱问罪了。
赵温尚处于年少时期便已然胸怀壮志、意气风发脱口而出一句惊世之语:“大丈夫当雄飞,安能雌伏。”这一番话语,犹如一道惊雷划破长空,震撼人心。
自此以后,这句豪言壮语被世人传颂不衰,而其中所蕴含的“雄飞雌伏”之意更是成为了一个经典的典故,激励着无数有志之士勇往直前,追求自己的理想与抱负。每当人们提及这个典故,都会想起那位年少轻狂却又满怀雄心的赵温,以及他那句充满力量和决心的话语。
说到赵温就不得不提弘农杨氏,弘农杨氏代表人物就是杨彪,他可是天下士族领袖,政治能量非同凡响,曹操之所以能搞垮杨彪,明面上赵温出了大力,实际上背后还有士族二号人物河内司马防推波助澜,动机不外乎有机会做老大谁甘愿屈居人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