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一场渗透现实的生存联盟。
庇护所的运作在恢复后逐渐步入正轨,团队忙碌在废墟中的每一个角落,力求最大程度发挥出旧建筑的价值。
裴佳负责将已有资源进行优化,分门别类,
确保它们在需要时发挥最大效用,同时保持对外探索的灵活性。
“这些长久以来积攒下的物资,必须合理配置。”裴佳在会议中坚定地说道,
“我们要确保每一份资源都有效。”
“有序的分配是关键,希望可以长期维持。”
郭杰补充,他以帮助存储生命必需品为己任,希望将最小损失转化为最大收益。
李亮则着手强化整个避难所的防御,他们利用实地材料加固窗门,以应对潜在的丧尸袭击。
“这些尽可能予以利用,大家要做好准备。”他坚定地说,随着时间推移,团队的执行力渐入佳境。
审核过常江提供的信息后,李亮团队试图联络其描述的其他幸存者。
这项工作需要谨慎推动:找到其他社群并展开合作,是一次双向的信任挑战与契机。
“我们需要建立无线电台,确保可以与他们取得联系。”
刘悦提出建议。
他了解,一个强大的通信系统将是连接不同幸存者群体的重要纽带。
在临时的器材室里,李亮和技术小组研究如何通过简单的发射装置实现长距离传输。
他们利用从废弃电器中找到的零件进行拼装。
“只要接收清晰,提高信号,还有希望可以传达信息。”
李钊加入协作,对于未知领域的每次尝试,他都有比谁都敏锐的感觉。
经过一个下午的合作努力,简易的无线电台调试完成。
一切准备就绪,首次联系仪式也在随后展开。
微风轻拂,黄昏的寂静笼罩着庇护所。
在天台上,李亮调整频率,带着无以言状的期待与担忧发布了电波:
“这里是李亮指挥中心,任何听到的幸存者听到请应答……我们请求联系,希望可以展开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