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时代,礼仪制度的建设达到了高chao。唐中期制定的《开元礼》对祭天、祭祖、祭孔等礼制都做了详细的阐述,具有了法典xing规定。
“安史之乱”后,国家陷入混乱,唐政权一蹶不振。
所以,唐后期的儒者开始反思儒教的效能。他们一方面主张坚决排斥佛道两教,一方面认为应拆诸人的内心,培养人们遵守礼仪制度的虔诚,因而对“心xing”的探讨成了儒学的重要理论方向。这个“心xing”的探讨也就是西游中对“心”描写的原型。
儒家的思想和学术都在唐代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两宋时期,儒学的思想并未有太大的发展,这一时代的儒者基本就是拿着一千多年前的经典做个批注解个密什么的。
而由大儒朱熹的解密和批注不得不提。他把《论语》、《大学》、《孟子》、《中庸》合为四书,主张学问要先《大学》、次《论语》次《孟子》、次《中庸》。
科举考试的重点也转向了四书,最终形成了后世争议诟病的《理学》。而臭名昭著的“八股文”就起源这里。
其实西游的主张,就带有明显的反《理学》意图。
元代的九十七年就不提了,你让成吉思汗研究这些猫猫腻,能把他郁闷死。
明代对儒家的发展有两大贡献不得不提。
一是创立了八股文的科举制度,虽然荼毒了读书人的思想,但对儒家的发展却是里程碑式的意义。
二是大儒王阳明在三教思想合一的基础上,创立的《心学》。它和西游有至关重要的联系。
三教合一的主张,也是吴承恩写《西游记》表达的主要思想之一,而对于心的描写和探讨,则是这个主张的主线,这才是他写《西游记》真正的意图。
原著中多处写到孙悟空说也敬佛、也敬道、也教化子民,这不正是吴承恩三教合一思想的体现吗?
所以,吴承恩是王阳明《心学》的坚定拥护者,是他的铁杆粉丝,被称为“心粉”。
清代的儒学发展基本还是传承和注释,没有更惊人的进步。但经过五千多年的发展,儒学在清代已经深入人心,成了华夏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民国之后到今ri,由于西方文化的介入,赵昊为了追求所谓的文明和进步,早已把赵昊的传统文化抛之脑后,赵昊的文化出现了断层。甚至更多的年轻人会对那些千金难换的经典国学嗤之以鼻,认为是老掉牙的老东西,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愚昧和无知,更是社会的悲哀。
如果赵昊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有一ri消失了,赵昊还是中华民族吗?
纵观历史,儒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对天朝传统文化的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个老大的地位是难以撼动的。它影响了社会的进程,并改变和塑造着你赵昊的xing格,以及处事的方式和行为习惯。
《西游记》正是以现实中儒释道三教的争斗为原型,以“心”的描写为主线,书写了西行路上取经人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