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深人静,张妈坐在油灯下,仔细缝补着一件旗袍。这是沈若兰明天要穿的衣裳,虽然款式简单,但料子是上等的,一针一线都要格外用心。
屋外传来轻微的脚步声,张妈抬头一看,沈若兰正站在门口。
\"张妈还没睡?\"沈若兰轻声问道。
张妈笑了笑:\"给你改衣裳呢。明天要去周府赴宴,可不能出差错。\"
沈若兰走进来,在张妈身边坐下:\"张妈,您也歇息吧。这衣裳我自己来就行。\"
\"你啊,\"张妈放下针线,慈爱地看着她,\"从小就这么懂事。\"
沈若兰没有说话,只是默默地接过针线。在油灯昏黄的光线下,张妈看着这个她看着长大的姑娘,心中涌起一阵复杂的情感。
三十年前,张妈还是沈家的丫鬟。那时的沈家还在乡下,虽然不富裕,但日子过得清净。老太爷是个耕读传家的农户,虽然没什么大志向,但为人正直,在村里很有威望。
张妈是十五岁时被卖到沈家的。那时候,家里实在揭不开锅,父母不得不把她卖给了牙婆。幸运的是,她被沈家买下,成了二小姐的丫鬟。
二小姐就是沈若兰的姑姑。她生得清秀,性格温婉,对下人也很和善。张妈跟在她身边,不但学会了女红针线,还识了不少字。
\"张妹妹,\"二小姐常说,\"你要多学些东西。将来说不定用得着。\"
张妈记得很清楚,那是一个秋天的下午。二小姐正在教她认字,突然,外面传来一阵喧哗声。原来是邻村的周家少爷来提亲了。
周家在当地也算殷实,家里开着米行。周少爷生得一表人才,又知书达理,二小姐对这门亲事很是满意。
\"张妹妹,\"临行前,二小姐拉着张妈的手说,\"等我出嫁后,你就跟着大嫂吧。\"
张妈红着眼睛点头。谁知道,这竟是她最后一次见到活着的二小姐。
新婚第二天,周家突然着火了。二小姐和周少爷双双葬身火海。事后查明,是仇家放的火,为的是报复周家在生意上的打压。
这件事对沈家的打击很大。老太爷一病不起,没过多久就去世了。沈家的日子也越发艰难。
张妈原本可以离开的,但她放不下这个家。尤其是看到大少爷娶了媳妇,生下沈若兰后,她更是把全部心思都放在了这个小生命身上。
\"这孩子,\"有一次,大奶奶感叹道,\"长得真像二姑。\"
确实,沈若兰从小就像极了二小姐。不仅容貌相似,就连那股子聪慧劲儿都一模一样。张妈看着她长大,就像看着二小姐重生一般。
五岁那年,沈若兰就显出过人的聪慧。她不但很快认全了村里常用的字,还会给张妈讲村里发生的趣事。每当这时,张妈都会想起二小姐教她认字的情景。
\"张妈,\"一天,小小的沈若兰问道,\"你为什么总是对我这么好?\"
张妈愣了一下,强忍着泪水说:\"因为你像极了一个人。\"
\"谁啊?\"
\"一个我永远忘不了的人。\"
十岁那年,沈若兰开始帮着家里干活。她不但会针线活,还会帮着算账。张妈看在眼里,疼在心里。这么聪明的孩子,不该困在乡下。
终于,机会来了。王师傅来村里找绣娘,看中了沈若兰的手艺。张妈二话不说,把自己积攒的银子全都拿出来,让沈若兰去上海学艺。
\"张妈,\"临行前,沈若兰抱着她哭,\"我舍不得你。\"
张妈拍着她的背:\"好孩子,你要记住,在上海一定要当个有出息的人。\"
就这样,沈若兰去了上海。每个月,她都会写信回来,告诉张妈在绣庄的见闻。张妈虽然识字不多,但每封信都要看好几遍,生怕漏掉一个字。
三年后,张妈也来到了上海。她说是想见见世面,但沈若兰知道,这是张妈放心不下她。
\"张妈,\"有一次,沈若兰问道,\"你为什么不肯说你和我家的渊源?\"
张妈笑而不答。有些事,还是不说为好。她只希望,沈若兰能过得比二小姐好,能活得更精彩。
---
\"张妈?\"沈若兰的声音把张妈从回忆中拉回现实。
\"啊?\"张妈回过神来,发现衣裳已经改好了。
\"您又在想什么?\"沈若兰关切地问。
张妈摇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