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景深坐在新开张的上海大学堂门口,看着来来往往的学生。身上的西装革履让他显得格格不入,但他丝毫不以为意。作为萧家第一个选择去西洋留学的子弟,他早就习惯了这种目光。
\"景深少爷,\"管家老陈气喘吁吁地跑来,\"老太爷让您回府一趟。\"
萧景深合上手中的英文书籍:\"又是为了什么事?\"
\"听说是为了工厂的事。\"
萧景深叹了口气。自从他从英国留学回来,就一直在和家族关于企业改革的事情争论。作为新一代的企业家,他有着自己的想法和抱负。
---
十年前,十五岁的萧景深还是个深居简出的富家少爷。那时的萧家,靠着祖辈留下的丝绸生意,在上海滩也算是一方豪门。
\"景深,\"父亲常说,\"咱们萧家百年基业,就靠你继承了。\"
但年少的萧景深对家族生意并不感兴趣。他更喜欢看那些从洋人那里传来的新书,对西方的科学和文化充满好奇。
\"这孩子,\"祖父萧老太爷常常摇头,\"整天看些怪力乱神的东西,怎么能管好家业?\"
转机出现在他十六岁那年。一个英国商人来萧家谈生意,带来了一台蒸汽机。萧景深被这个神奇的机器深深吸引,从此对工业革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父亲,\"他对父亲说,\"我想去英国留学。\"
这个提议在萧家掀起了轩然大波。老一辈人认为,萧家的子弟就该老老实实守着祖业,而不是去学什么洋人的东西。
但萧景深的父亲却出人意料地支持了他:\"时代不同了,也许该让孩子去见见世面。\"
就这样,萧景深踏上了去英国的轮船。临行前,父亲拉着他的手说:\"去吧,好好学,学些真本事回来。\"
在英国的四年,彻底改变了萧景深的人生观。他不但学习了先进的工业技术,还亲眼见证了工业革命给西方带来的巨大变革。
\"中国也需要这样的变革,\"他在日记中写道,\"不能永远停留在手工作坊的时代。\"
回国后的萧景深,立刻着手改革家族企业。他提出要把传统的丝绸作坊改造成现代化工厂,引进先进的机器设备,提高生产效率。
\"这太冒险了!\"族中的长辈们反对道,\"咱们祖祖辈辈都是这么做的,为什么要改?\"
但萧景深坚持己见:\"正因为祖祖辈辈都这么做,所以才需要改变。现在是新时代了,再不改变就要被淘汰了。\"
在父亲的支持下,萧景深终于说服了家族,在郊外建立了第一家现代化的丝绸工厂。这个决定,让萧家在随后的几年里尝到了甜头。
\"景深说得对,\"连老太爷也不得不承认,\"机器织出来的绸缎,不但质量好,产量还高。\"
但萧景深并不满足于此。他看到了更大的机会:随着新式教育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接受新思想。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于是,他开始在工厂里推行新的管理制度。不但给工人提供更好的待遇,还设立了学堂,让工人的子女能够接受教育。
\"这是在浪费钱!\"族中又有人反对,\"工人就是工人,何必给他们这些?\"
萧景深据理力争:\"工人也是人,只有让他们过上更好的生活,企业才能真正发展。再说,这些孩子将来都是我们的员工,让他们接受教育,对企业也有好处。\"
正是这种超前的理念,让萧景深在上海滩的新派企业家中渐渐有了名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这个年轻的企业家,其中就包括了沈清韵。
第一次见到沈清韵,是在一场慈善晚宴上。这个知书达理的女子,不但对新式教育有着独到的见解,还对社会改革充满热情。
\"萧先生的想法很有意思,\"沈清韵说,\"我也认为,教育是改变社会的最好方式。\"
萧景深惊喜地发现,在这个传统与现代激烈碰撞的年代,竟然还有人能如此理解他的理念。
\"清韵小姐,\"他忍不住问,\"你觉得现在的上海,最需要改变的是什么?\"
沈清韵思考了一下:\"是人心吧。很多人囿于旧的观念,不敢改变,不愿改变。但时代在前进,我们不能永远停留在原地。\"
这番话说到了萧景深的心坎上。在此之后,两人常常就社会改革的话题展开讨论,渐渐地,一种特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