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曦初破,洛川于城中悠悠转醒,一夜的警觉让他双眸中仍带着血丝。
昨日周瑜的猛烈进攻仿佛还在眼前,那震天的战鼓、呼啸的箭矢,都令他记忆犹新。
因而此刻,他下意识地认为今日周瑜定会再度挥军来袭,于是披挂整齐,匆匆步行到城墙上。
城外,弥漫的晨雾正缓缓散去,然而映入眼帘的景象却令他大为惊诧。
东吴的军营中一片忙碌,却并非是在整军备战,而是井然有序地准备撤退。士兵们来来往往,拆卸营帐、收拾粮草,往日那森然的战阵气息已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归心似箭的氛围。
洛川深知东吴的军事力量并非孙权一人独揽。江东氏族在其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们为东吴的军队提供了大量的兵力与物资支持,而这些氏族的利益诉求与孙权并非完全一致,在战争决策上往往有着微妙的影响。
况且,东吴境内的山越势力一直蠢蠢欲动,犹如一颗隐藏在暗处的不定时炸弹。
如今长期在外征战,后方空虚,山越必然趁机大肆作乱,这无疑会动摇东吴的根基。如此内外交困之下,东吴确实难以支撑大部分军队长期在外作战。
这就是东吴作战时间不长久的原因,只是洛川没有想到,周瑜连一个月都没有坚持下来。
正当洛川凝视着东吴军营沉思时,苏飞匆匆赶来。
他目光坚定地看着洛川,沉声道:“将军且看,东吴如今这般模样,定是要撤兵了。依我之见,此时应当速速向太守刘琦报告。太守此前已率兵抄周瑜后路,若能知晓东吴撤兵之事,必能做出更为有利的部署,或可趁此机会,给东吴以重创,扭转我军之势。”
洛川微微点头,确实应该将此事报告给刘琦,只不过洛川并不看好刘琦的这一次断后行动。
“你所言有理,即刻便派人前去禀报太守。”洛川果断下令。
虽然并不看好刘琦这次的断后行动,但是为了主公刘备,刘琦不能有任何闪失,不然刘备以什么借口接管江夏。
洛川快马加鞭赶回江夏,城中弥漫着一股压抑的气息。
刚踏入城门,便听闻市井间议论纷纷,皆在传黄射之事。原来,黄射领兵前去切断周瑜后路,本以为是一场精心谋划的奇袭,却不料中了东吴的埋伏。
战场上,东吴军队仿若早有防备,设下重重陷阱与防线,待黄射的五千私兵踏入,便如瓮中捉鳖一般。
一时间,喊杀声震天,箭矢如雨般落下,黄射的私兵虽奋力抵抗,但终究难以抵挡东吴的猛烈反攻,伤亡惨重,半数以上的士兵永远留在了那片战场上,鲜血染红了大地,黄射仅率残兵败将狼狈而回。
幸好刘琦聪明,得到了洛川的私信,他让黄射领着自己的私兵当先锋,这才逃过一劫。
虽说是兵败江东,可刘琦心中竟未泛起一丝心痛之意。
他目光深邃而冷静,在这看似不利的局面里,敏锐地捕捉到了潜藏的契机。
黄射,平日里仗着自家私兵在江夏城中耀武扬威,诸多行事常与刘琦的政令有所龃龉,其势力的**早已让刘琦心生忌惮。
如今黄射兵败,恰是天赐良机。刘琦先是以犒赏败军之名,将黄射及其残部安置在城外一处偏僻营地,美其名曰让将士们好生休养,实则切断了黄射与城中的紧密联系。
紧接着,刘琦开始逐步收回黄射在江夏城中的各项职权,原本由黄射负责的城防调度,悄然换成了自己的亲信将领。
城中的粮草物资调配,也不再经过黄射之手。黄射虽满心愤懑,却因兵败之责而无从辩驳,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在江夏的势力如潮水般退去。
刘琦还在城中散布消息,言说此次兵败皆因黄射不听从指挥,擅自冒进,致使大军陷入险地。
江夏军民听闻,对黄射颇多怨言,其威望在城中一落千丈。而刘琦则趁机在公开场合强调江夏城的律法与秩序,进一步巩固自己的统治权威。
在这一系列雷厉风行的举措之下,江夏之地渐渐被刘琦牢牢掌控。他深知,在这乱世之中,唯有将权力紧握,才能在各方势力的夹缝中求得生存与发展。
并且对于洛川以及刘备而言,这件事也没有任何坏处。
黄射在江夏一直是一股不可小觑的势力,其掌握的私兵众多,且在江夏城中颇有威望,一直是刘备与洛川接管江夏潜在的巨大阻碍。
如今经此一败,黄射的势力必然大为削弱,私兵折损大半,威望也会随之受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