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后的八年内,朱祁镇大发精兵十五万,先后挑起了三次南征北伐,表面上看着都是得胜而归,但实则却大大减损了明朝国力。”】
【“可朱祁镇和王振却并不自知,反而还愈发张狂起来。”】
【“恰巧这时北方的瓦剌一族正在整顿兵马,欲大肆入侵明朝。”】
【“年芳二十有几的朱祁镇,敏锐的察觉到他立大功的机会要来了。”】
【“于是便当机立断,要御驾亲征,甚至他还扬言:不破瓦剌,耻于坐此皇位。”】
【“公元1449年,朱祁镇连同王振二人率精兵五十万(二十万)浩荡北上,而他们的对手却只有两万瓦剌骑兵。”】
五十万大军这个数字,懂军务的皇帝都知道,这一定是个虚数,包括了随军押运辎重的民夫。
真正的大军,是那二十万人。
“二十万对两万,明军这边肯定是有骑兵的,双方兵力是十倍的差距,明明是必胜的仗,最后却输的一败涂地!”
“明军这边,领兵打仗的人稍微有点能力,打赢瓦剌不难,只是损失多少的问题。”
“正常情况下,瓦剌想打赢明军,除非明军的二十万人都是步兵。”
【“如此悬殊的战役,结果却令谁都没有想到。”】
【“在二人的指挥下,明军先是在宣府一带钻进了瓦剌设下的口袋阵,又是在土木堡之中被瓦剌骑兵围困了整整三天三夜。”】
【“直至明军弹尽粮绝之时,瓦剌铁骑突然从四面冲杀而至。”】
【“明军皆望风崩溃,贼寇骑兵往来如在无人之境。”】
【“伴随着蛮子们的狞笑和杀戮,宦官王振死于乱军之中,大明天子朱祁镇更是深感无望,干脆一不做二不休,下马盘膝,面南而坐。”】
【“最终,朱祁镇被瓦剌俘获,史称土木堡之变。”】
【“身处于贼寇手中的朱祁镇,为求自保,竟甘愿充当起了瓦剌先锋,要自家守城将领开城门投降。”】
“畜生啊!孽障,他怎么不去死?!”朱棣仰天怒吼。
若不是天幕降临,征战草原将是他后半生的主要事业。
如今看到自己的曾孙不仅被瓦剌人俘虏,为了苟且偷生,竟然为瓦剌人带路,让自家将领开城投降。
【“幸好大明还有最后一张王牌,那就是兵部尚书于谦。”】
【“他亲率明军屡次攻破瓦剌,终是在1450年赢得了北京保卫战,将叫门天子朱祁镇重新接回了京城。”】
【“但此时朱祁镇的弟弟朱祁钰已经稳坐在了皇位之上。”】
“把朱祁镇接回京城?中途没遇到意外?”李世民觉得朱祁钰糊涂。
“朱祁钰怎么这么实诚?”朱元璋都看不下去了,恨不得朱祁镇这个玄孙早点死。
【“都说一山不容二虎,更何况是一国两皇呢?”】
【“但朱祁钰又不忍心杀死哥哥,于是便将朱祁镇软禁了七年。”】
“朱祁钰糊涂啊!他不忍心杀兄,他的好哥哥可能狠心弑弟!”
“景泰皇帝在这方面心慈手软,不像他爹朱瞻基。”
【“可谁知在七年后的某一天,朱祁镇又在徐有贞等人的怂恿之下,决定再起兵戈,发动了历史上着名的夺门之变。”】
【“他们从南宫一路杀到紫禁大内,夺得东华门,登上奉天殿。”】
【“最终,朱祁镇终是重登大宝,复位称帝,改年号天顺。”】
“他还敢复位?脸呢?”
“这种人也配再当皇帝?”
“我可能知道后世的蒙古瓦剌部为何不杀朱祁镇了!这种无能、无耻的搅屎棍当大明皇帝,对蒙古是有利的!”
【“紧接着,他便过河拆桥,废景帝朱祁钰,杀兵部尚书于谦,引得人神共愤。”】
【“二次登位的朱祁镇更加昏庸,重用奸佞,迫害忠良,致使民间爆发了数十万流民起义,导致明朝自景帝时期恢复的国力再遭重创,从此大明一蹶不振。”】
“好人不长命,祸害遗千年!”
“朱祁镇先把他爹留给他的盛世打没了,他弟弟好不容易恢复的国力,又被他糟蹋没了,老百姓是哭了笑,笑了哭。”
【“直到公元1464年,朱祁镇终是死于疾病,享年38岁。”】
“这祸害终于死了!”
“对这种皇帝,三十八岁都是长寿!他若是活到八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