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也开始出现了不同的声音,一些员工认为应该严格按照公司规定和法律程序来处理,不能因为同情而破坏规则;而另一些员工则对李刚表示同情,希望公司能够给予一定的帮助。这些声音在公司的茶水间、办公室里传播着,形成了一种无形的压力。登汉也听到了这些议论,他知道,无论最终的决定是什么,都可能会引起一部分人的不满,而他必须要做好面对这种情况的准备。
随着时间的推移,登汉越发觉得自己像是在黑暗中摸索的人,周围是无尽的迷雾,只有手中那一丝希望的烛光在闪烁。他不断地鼓励自己,告诉自己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能够找到一个合理的平衡点,让这个案子得到一个妥善的解决。他重新审视自己之前的思路,将从法务部门和财务部门得到的信息进行整合,试图找到一个全新的解决方案。
他开始与公司高层进行更加频繁的沟通,向他们详细阐述自己的想法和调查结果。他用数据和事实说话,向高层展示不同方案可能带来的影响。公司高层们也陷入了沉思,他们明白这个决定的重要性,不仅关乎一个员工的命运,也关乎公司的未来发展方向。在这个过程中,登汉感受到了高层们的谨慎和纠结,他们也在努力寻找那个最佳的平衡点。
在那些漫长而煎熬的日子里,登汉几乎没有睡过一个好觉。他的眼睛里布满了血丝,但他的眼神依然坚定。他知道,自己不能放弃,他是李刚最后的希望,也是公司做出正确决策的关键推动者。他继续在各个部门之间穿梭,不断地调整方案,不断地寻找新的证据,就像一个不知疲倦的战士,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奋勇前行。
他还与公司的公关部门进行了沟通,因为他知道,无论最终的决定如何,都需要向公司内外有一个合理的交代。公关部门开始准备应对可能出现的舆论压力,制定了不同的公关预案。他们考虑到了如果理赔成功可能会面临的质疑,比如是否存在偏袒;如果理赔失败可能会遭受的舆论谴责,比如公司缺乏人情味。这一切都让整个局面变得更加复杂,而登汉需要在这复杂的局势中找到一条清晰的道路。
在不断的努力和探索中,登汉逐渐发现了一些新的突破点。他从李刚的工作历史中发现,李刚一直是一个兢兢业业的员工,在过去的工作中为公司做出过不少贡献。他将这一情况反馈给公司高层,希望能够在考虑理赔时作为一个积极因素。同时,他对事故原因的深入调查也有了新的进展,发现其中有一部分不可控的外部因素导致了事故的发生,这也为李刚的情况增加了一些有利的证据。
然而,这些新的发现并没有让事情变得简单,反而引发了更多的讨论。一些人认为工作历史不能成为理赔的决定因素,而另一些人则对外部因素的界定存在争议。登汉又陷入了新一轮的解释和沟通中,他需要用更加充分的理由来说服大家接受这些新的观点。他再次与法务部门合作,从法律和公司规定的角度对这些新因素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