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炮!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没有足够先进的武器,抵御东欧人源源不断的入侵根本不现实。
眼下,哥萨克们已经有了火门枪,东欧、西欧、小亚细亚、高加索,大大小小的射石炮已经蓬勃发展。
甚至连安南和李朝,都能自己仿造大明的火炮。
今年是1450年,两年之后,火炮大师乌尔班将来到君士坦丁堡,毛遂自荐,为君士坦丁十一世铸炮,以抵御奥斯曼人的进攻。
可惜,君士坦丁十一世虽然不是崇祯这种货色,奈何拜占庭确实没钱。无奈之下,乌尔班只得去年仅19岁的奥斯曼新苏丹那里碰碰运气。
接着,便是乌尔班巨炮的横空出世,在君士坦丁堡大放异彩(虽然无用)之后,顺带着把乌尔班本人送上了天……
但15世纪中叶,火器在发展是不争的事实,很快,火门枪便会被火绳枪所取代,等重型火绳枪大规模普及之后,重甲士兵的作用将被极大削弱。
而燧发枪普及之后,骑兵只穿个厚厚的胸甲就够了。
虽然还有很多年,可似乎也没多少年了。大明必须赶在白皮前面,不但要确立武器优势,更要让武器制造背后的自然科学体系化成长起来。
于是,朱祁镇放开了铸炮的限制。
和林的钢铁厂利用铁模,开始了批量铸炮。因为铜比钢铁贵上很多,尽管又有几个铜矿正在被开采,朱祁镇还是选择了成本更低的铁炮。
铁炮成本很低,只有铜炮成本的几分之一,缺点是寿命相对更短。如果是大清铸造,还有内部粗糙,甚至窟窿能倒进一碗水等弊端。
不过,和林铸造的铁炮不会存在这种问题,如同铸造铁锅、铁钟一样,不但铁的质量得到保证,炮管内壁还要被畜力或者水力镗床进一步精细加工。
而且,倍径是一门科学,火炮并不是越大越好,像“我带清”那样等比例放大火炮,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即便搞出万斤大炮,在英夷相同科技制造的,没有形成代差的舰炮面前,其威力也只是一个笑话。
不过眼下铸炮不需要管这些,朱祁镇给好图纸参数,钢铁厂开辟铸炮车间,进行铸造就完事了。
朱祁镇铸造的,主要有弗朗机炮、虎蹲炮、以及3磅、6磅轻炮。
弗朗机炮是后装炮,虽然密闭性较差,射程不如红夷大炮,可射速较快,眼下应对哥萨克殖民者或者金帐汗国残部,没有太大问题。
虎蹲炮更加轻便,是当年戚少保吊打倭奴的神器,它只有几十斤重,是一门臼炮,原理类似迫击炮,很适合近距离杀伤密集排列的敌人。
3磅炮、6磅炮很是轻便,可以用驮马或者骆驼运载,可以装在城头堡垒中设置炮台,也可以装在船上,对李朝的乌龟船,或者倭国的安宅船,简直是降维打击。
至于红夷大炮,也就是呈纺锤形的12、18、24、36磅加农炮,朱祁镇认为,眼下瓦剌不需要这种武器。这些重炮机动性差,并不适用于眼下草原的战争模式。
不过造是肯定是要造的,可不是现在,等海参崴的重炮装备盖伦船和风帆战列舰,等大明九边换上棱堡,和林的重炮要多少有多少。
朱祁镇还下令制造了一种独特的武器——抬枪。
这和大明眼下的各类火枪有所不同,不过再过几十年,最晚等到戚继光抗倭时,抬枪也自然而然出现了。
相对普通火枪,抬枪射程远,穿透力强。当然,精度一般般。
为什么要造抬枪而不是普通火枪呢?朱祁镇认为,东西伯利亚总督府的民兵们首要任务是扎根。抬枪笨重,往往三四十斤不等,是很好的守城利器。
抬枪虽然笨重,可这笨重是相对于火炮的,三四十斤,就算一个妇女也能背得起来。在外出作战时,抬枪也可派出用场,尤其是清剿野人部落,很可能几发齐射就让野人跪地投降。
另外,眼下不论是野人还是欧洲,战争思维仍然没有转变,对于密集阵型,由于口径较大,穿透力强,抬枪的火力齐射比普通火枪要好得多。
像“我带清”时期,抬枪可以装大口径子弹,也可以装霰弹,从明末清初到近代,抬枪一直活跃在东亚大地上。
后来,经过洋务运动,清朝的兵工厂甚至用近代工艺,制造出了雷汞发射的后膛抬枪。不过这种早已过时的玩意除了收藏价值,在战场上毫无卵用。
抬枪相对于炮来说原理更简单,直接在钢管钻孔就是了。草原什么都缺,连水力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