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白色的画布上绽放出别样的艳丽。他的身影灵活自如,在敌军中穿梭,所到之处,羌兵纷纷倒下,那气势仿佛无人能挡,让羌兵们心生畏惧。
随着时间的推移,羌兵们渐渐抵挡不住蜀军的猛烈攻击,开始出现溃败之势。他们的阵型被打乱,士兵们慌乱地四处逃窜,有的在雪地里滑倒,摔得狼狈不堪;有的则被蜀军追上,惨叫着倒在血泊之中。彻里吉看着自己的士兵们兵败如山倒,心中又急又气,可面对勇猛的魏延,他也渐渐力不从心,一个疏忽,被魏延抓住破绽,一刀砍在手臂上,大刀“哐当”一声掉落在地,彻里吉捂着伤口,转身就想逃跑,却被蜀军士兵们团团围住,最终只能无奈地投降。
孟达之谋
就在诸葛亮大破羌兵,准备继续推进北伐之事时,远在新城的孟达,心中却有着自己的盘算。孟达本是蜀汉旧将,后降魏,可在魏国却并未得到重用,还时常受到排挤,心中早有不满。如今看到诸葛亮北伐连连得胜,便又动了归降蜀汉的心思,想着若是能借此机会重回蜀汉,说不定还能立下大功,博得个好前程。
孟达坐在自己的府中,眉头紧锁,在屋内来回踱步,心中权衡着利弊。他心想:“我如今在这魏国,实在是憋屈,那曹叡对我也不信任,与其在此处受气,不如归降蜀汉,诸葛亮一向爱才,定会接纳我,只是此事需做得机密,万不可走漏了风声。”想到这里,他叫来亲信,吩咐道:“你悄悄去联络蜀汉那边,告知我欲归降之意,务必小心谨慎,莫要被魏军发现了。”亲信领命而去,孟达则坐在椅子上,眼中透着一丝期待,又夹杂着些许忐忑,等待着蜀汉那边的回复。
而此时,在魏国朝堂之上,司马懿却也在暗中留意着孟达的一举一动。司马懿心思缜密,早就察觉到孟达这人不安分,近期孟达的种种异常表现更是让他心生怀疑。他不动声色地派人继续监视孟达,同时心中也在谋划着应对之策,想着若是孟达真的要叛魏归蜀,那可绝不能让他得逞,必须要在他行动之前,将其一举拿下。
司马懿之计
司马懿得知孟达有叛魏归蜀的意图后,并没有立刻打草惊蛇,而是决定先稳住他。他写了一封言辞恳切的书信,派人送给孟达,信中说道:“孟达将军,久闻将军威名,如今将军镇守新城,责任重大,实乃我大魏之栋梁也。近日听闻一些流言蜚语,说将军有二心,我深知此乃小人谗言,将军忠心耿耿,怎会做出那般之事,切莫因这些不实之言而心生芥蒂,我等皆为大魏效力,当同心同德才是。”
孟达收到司马懿的信后,心中稍安,他觉得司马懿似乎并未察觉到自己的真正意图,暗自庆幸道:“看来这司马懿也是个好糊弄的主儿,只要我再佯装一阵,等时机成熟,便可顺利归降蜀汉了。”可他却不知,这正是司马懿的缓兵之计,司马懿一边写信稳住他,一边却在暗中加紧调兵遣将,准备以最快的速度出兵攻打新城。
司马懿亲自率领大军,星夜兼程地朝着新城赶去。士兵们日夜行军,那脚步声“哒哒哒”地在夜里回响,仿佛是催命的鼓点,一刻也不停歇。他们的身影在月光下如一条蜿蜒的黑色长龙,在大地上穿梭,扬起的尘土在身后弥漫,好似一片朦胧的烟雾。司马懿坐在战车上,目光冷峻,心中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必须在孟达有所行动之前,赶到新城,将其擒获,绝不能让他坏了魏国的大事。
八日奔袭
这一路上,司马懿严令士兵们加快速度,不得有丝毫懈怠。士兵们虽疲惫不堪,可军令如山,也只能咬牙坚持着。有的士兵累得脚步都有些踉跄了,却还是被身边的同伴搀扶着继续前行;有的士兵实在困得不行,就在行军途中打个盹儿,可很快又被催促的声音唤醒,继续赶路。
就这样,司马懿率领大军马不停蹄地赶路,仅仅用了八日的时间,就赶到了新城城下。那新城的城门紧闭,城墙上的士兵们看到魏军突然出现,都惊慌失措,赶忙跑去禀报孟达。孟达此时正在府中做着归降蜀汉的美梦,听到这个消息,犹如被一盆冷水从头浇到脚,整个人都懵了,他瞪大了眼睛,难以置信地说道:“怎么可能?司马懿怎么会来得这么快?”
他赶忙跑到城墙上查看,只见城下魏军密密麻麻,军旗飘扬,司马懿站在阵前,眼神中透着一种胜券在握的自信,朝着城上喊道:“孟达,你叛国之罪已昭然若揭,还不快快开城投降,或许我还能饶你一命!”孟达心中又惊又怕,可他又不甘心就这样束手就擒,咬了咬牙,说道:“司马懿,你休要血口喷人,我孟达忠心耿耿,何来叛国一说,你莫要在此污蔑我!”说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