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辽国的客栈和饭馆里,百姓们的讨论声此起彼伏,充满了对战争的反思和对未来的忧虑:
“我们的国主为何要挑衅夏国?为何要派人刺杀夏国的皇家子弟?这些行为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只有家破人亡,百姓流离失所。”
“如果不是国主的野心,我们的城池不会沦陷,我们的同胞不会遭受这样的苦难。”
“夏国的军队如此残忍,他们攻占了我们的城池,屠杀了我们的人民。我们曾经嘲笑他们,现在却害怕成为他们怒火下的牺牲品。”
“曾经的我们是多么自大,总想着可以吞并夏国,奴役夏国的子民,占领夏国的土地和资源。事实给我们上了一课,不要总想着去侵占人家,谁也不知道,当软弱可欺的人突然爆发出强大的实力时,欺辱他的人是否能承受得起。”
“兔子急了还咬人呢!更何况还是一个国家。夏国的皇帝要是不能保护他的子民,他凭什么坐在皇位上。”
“夏国的行动证明了他们不是我们可以轻易对抗的对手,他们的残忍让我们不寒而栗。”
“我们的家园已经被占领,我们的生计已经被摧毁,我们的命运将何去何从?”
“还是和平好啊,曾经的我们以为我们富裕了,强大了,无敌了,多么想把夏国的土地占为己有,处处挑衅,人家忍让,而我们却以为人家软弱可欺。而现实的战争多么残酷,夏国的士兵多么强大,手段多么狠辣。夏国的忍让是给我们机会,而我们还在不断地作死,结果夏国出手,直接把我们的同胞杀光。不是忍无可忍,人家会这么狠辣吗?”
辽国百姓们的心情复杂而沉重,终于意识到战争的残酷,对未知未来的深深忧虑和对生存的本能渴望。他们心中萌生的恐惧阴影,成为了他们行动和决策的重要因素。他们开始寻求自保之道,希望能够在夏国的统治下找到生存的空间。他们对辽国国主的憎恨和对夏国的恐惧,让他们的内心充满了痛苦和不安。
在这样的情况下,辽国的国主耶鲁中山和朝堂上的大臣们面临着艰难的抉择。他们必须在继续战争和寻求和平之间做出决定,而这个决定将直接影响到辽国的未来和辽国百姓的命运。夏国的军事力量和战术远比辽国想象的要强大,而辽国的军队在夏国的连续打击下已经元气大伤,士气低落。辽国的国主和大臣们必须认真考虑,如何在这个强大的敌人面前保护他们的国家和人民。
在辽国的边境小镇,生活着一个名叫李铁的铁匠。他的妻子在战争中被夏国士兵杀害,留下他和年幼的女儿小梅。李铁每天在铁匠铺里敲打着铁砧,心中充满了对夏国的仇恨。但他也清楚,个人的仇恨在这场战争中显得微不足道。他现在只是一门心思地思考如何保护他的女儿,如何能在战争的残酷下保全自己和家人。
在辽国的另一个角落,一个年轻的书生名叫赵明,他的妻子也因战争而死,留下他和刚出生的儿子。赵明曾经是辽国国主的忠实支持者,但现在他开始质疑战争的意义。他决定离开家乡,带着儿子去寻找一个安全的地方,希望能够在那里开始新的生活。
战败后的辽国,城池中满目疮痍,国主的私欲导致征兵、征粮,许多士兵在前线战死,夏国占领城池后造成的杀戮更是让辽国的大多数百姓家中只剩下孤儿寡母。战争的残酷不仅摧毁了家园,更撕裂了无数家庭,留下了无尽的悲伤和绝望。街道上,孩子们无助地哭泣,寻找着已逝的父母;老人们在废墟中徘徊,试图找回一丝家的温暖。战争的阴影笼罩着辽国的每一寸土地,百姓们在恐惧和绝望中挣扎,寻找着生存的希望。
夏国元帅并没有停止征战的步伐,他的部队继续征战,一路披荆执锐,势不可挡,又再次攻占了晋城,黄城,合城,与路城?同样的惨状再次上演,夏军所到之处再也没有了任何抵抗的力量,辽国百姓们真正意义上认识到了战争的可怕。
夏国的军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迅速攻陷了辽国的八座城池,每座城池的物资与财宝均被夏国收入囊中。尤其是晋城,作为辽国通往夏国的要道,储备了大量物资,夏国士兵在占领后更是对辽国的富户进行了残酷的清洗,将其家产尽数掠夺。夏国元帅吴不用在占领晋城后,命令军队暂停进攻,以便士兵休息。
八座城池的管辖范围辽阔,吴不用与副都督张宇早已计划好,占领这八座城后暂停进攻,先行巩固这些区域,将辽国百姓彻底转变为夏国子民。安抚百姓成为当务之急,他们重新张贴了讨伐檄文和告示,并找人传诵,同时发布了新的告示,阐明战争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