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如璋和李少严不一样,
他们是军队的实际掌控者,所以,他们更明白,要想一支军队能征善战,首先就是要拿军士当人看,然后就是必须要恩养军士,再者赏罚分明,这才能保证军队战力和军心堪用,
帝国之前为何一败再败?
不正是因为赏罚不公,军士的利益得不到保障,且地位低下,所以谁都不愿意卖命,
这个时代,恩养士卒是最重要的,
没有钱财,再多的大义凛然,都是没用的。
既使是在后世,钱财也是一样重要,
所以,在这个时代,别奢望太多,想要将士效命还是需要拿银钱来砸的,
一则是系统性教育的缺失,二则是军人地位和荣誉的丧失,三则是赏罚不公的不良影响。
几种原因加在一起,便造就了军士毫无战力的局面,
以上几种,尤其是第二种,最为可怕,自从这个朝代建国之初至今,已经潜移默化的形成了文贵武贱的思想风气,这就导致整个帝国的军事脊梁都被抽掉,
诺大的帝国,军事方面,如同被拔了爪牙的病虎,被别人予取予夺,也属正常。
李如璋也明白此间道理,他不指望现如今的军队,做到后世子弟兵那般,保家卫国奋不顾身,英勇无畏。
他只求银子砸下去,军队能一直保持战力,便心满意足了。
怕就怕什么,钱财一路分发下来,经过层层克扣,最后到军士手中,已经所剩无几,军士衣食尚且不能自足,又如何指望他们效命?
正所谓,家国天下,这些军士连自己小家都顾不了的情况下,又如何顾得了大家?又如何保卫天下?
李如璋下定决心要改变这一切,虽然他深知这一切必定艰难且任重道远,但是,他也必须要做,
为了不让自己沦为北虏的刀下亡魂,也为了不让这些百姓流离失所,家破人亡,遭受战火离乱之苦。
打造一支英勇善战,能战胜北虏的军队,势在必行。
人嘛说到底还是机遇不到,
其实,每个人都有一个英雄梦,每个人心中都有一股英豪气。
李如璋也不例外。
第二天
李如璋来到李少严大帐,准备和自家大哥商议接下来的事宜。
不过在此之前,他先是将自己这次去帝都的经历,毫无保留全盘托出,
包括为了将离间计演的更加逼真,让帝君相信他二人确实产生隔阂,他将当初李少严阻止自己去帝都的事也和帝君吐露,同样也一并告知李少严。
李少严并没有责怪他,因为这毕竟是为了保命时候的权宜之计。
至于李如璋是不是有心陷害自己,李少严更是心中有数,
一个真正有心陷害自己的人,何必三番五次的营救自己,当初在幽州又何必想方设法为自己和一众军士谋求生路。
李少严甚至明言,自家兄弟如果打定主意要争雄天下,那他便跟随李如璋鞍前马后,他清楚自己不是争霸天下的那块料,但是带兵打仗,辅助自家兄弟成就一番霸业,他还是乐见其成的。
所以,李少严表示,完全没有将此事放在心上,
后史书记载,
“严曰:“兄有自知,无以为天下,君欲行事,兄乃随之,”
李如璋听后,大喜过望。
之后,李如璋又和李少严商议了其他事宜。
比如军队的改制,和战力强化。以及军纪的加强。
总体几个方面,细化下来却有大大小小几十条。
首先是军队的淘裁
一支军队的发展和强大,绝对是离不开广大民众的拥护和民生支持的。
军民本是一家,军士本身就是来自民众之中,民众则是需要依靠军事力量来保护他们,
正所谓,相辅相成,
李如璋和李少严商议
军队中,历经几次战事下来,老弱病残不少,将这些士兵替换下来,一并安置在屯堡,正好可以协助每个屯堡进行军事训练,除了必须的赏赐和抚恤,每个退役将士还能得到一定的功勋田,
这样可以忙时耕作,闲时练兵,即方便管理,又能提供粮食产出,还能护佑百姓,让百姓有自保能力,又让军士有自己的私人财产,这也使得他们更加有凝聚力。
于军于民,都是有利的。
可谓是一举多得,
功勋田是军士的私人财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