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我在大学时期也了解过类似的项目,叫隔空记忆传输。”王海洋这时回忆着说。
“隔空传输?还记忆?感觉怎么像无线充电?”胡鹏有点苦笑着说。
“确实我也听过,但根本觉得不可能!”徐静搭话。
“是的,确实有,这是美国的绝密技术。你参与了吗?”林启连忙问。
这时王海洋开启了回忆模式,开始慢慢讲述当年的经历。
几年前有个冬天的夜晚,我刚完成了一场关于纳米技术的论文讨论,和几个同学一同走出实验室。波士顿的冬天几乎每天都在刺骨的寒风中度过,冻死人。我们决定绕道去查尔斯河边的toscanini’s咖啡厅,我们经常都会去那,那家店的咖啡又好喝又能驱寒。
那天在toscanini’s找了个靠窗的座位,正要开始讨论,一个大三的学长兴奋地跑来,神神秘秘地坐在我们旁边。学长小声说道:“你们知道隔空记忆传输吗?生物学院那边刚做了个实验,听说成功了。”
“隔空记忆传输?”我们几个都异口同声问道。
“对,据说他们找到了一种特殊的生物频率,能把一只老鼠的意识和记忆传导到另一只老鼠身上,甚至连某些动作反应都能隔空同步。”
我们当时根本不信,记忆隔空传输简直像是科幻小说里的桥段。可学长掏出手机,翻出一段录像递给我们看。
视频里一个白色的小鼠正在一个迷宫中移动。几秒钟后视频画面转向隔壁的另一个小鼠,这只小鼠却开始按照前一只小鼠的路线在迷宫中移动,动作几乎完全一致。学长这时解释道:“第一个画面的老鼠叫tony。第二个画面的老鼠叫tim,他们用了一种高频振动,作用在大脑皮层上,让两只实验鼠的神经元产生共鸣,从tony复制记忆和意识tim身上,而且可以覆盖tim的记忆,也就是说tony在左边画面做得事,同时tim在右边画面也在做,而且tim以为自己就是tony,完全不记得自己曾是tim,但是tony并不知右边还有一个自己。”
我们几个震惊得不得了。学长又说:“当然原理是通过一种特殊的生物电磁信号传递,但效果还是不稳定,可能因为信号干扰的关系。不过,记忆碎片是可以共享的。”
王海洋话音刚落,林启立刻拿起纸笔,开始画出一个简易的示意图,图上标注着游尘组和粒子组的分支方向。只见他在纸上画了几个分散的圆圈,分别标记为意识传输,量子纠缠,记忆储存,远程共振。这些圆圈通过箭头互相连接,汇成一个复杂的结构图。
林启指着图中的标记解释道:“你们看,我们的灵息共振实验目前完全依赖实验体的心志控制。这也是游尘技术的最大瓶颈。如果实验体的心志不够稳定,灵息共振就极易失控。可如果游尘组的纳米机器人在体内能更高效地形成次生共振,那心志控制的作用就可以减小很多,实验体的情绪波动对实验成功的影响也会大幅度降低。”
徐静指着图中的传导频率标注,若有所思地说:“没错,我们的共振频率对实验体的神经元反应有很大影响。甚至可以说,共振的准确度直接决定了实验体是否能够实现灵息共振。如果能在体内通过纳米机器人建立一种自组织的传导网络,说不定灵息共振的频率也能实现自我调节。”
王海洋皱眉带着几分疑惑问道:“但这到底还是粒子组的活吧?游尘技术不正是依赖心志共振才产生的灵息效果吗?如果完全脱离实验体的心志,这还是灵息共振吗?”
林启点头说道:“你的疑问没错,这也只是个技术探索的方向。毕竟从古至今,游尘技术的确是围绕灵息和心志而发展的。如果我们想保持灵息的作用核心,粒子组的研究也只是一个借鉴。”
徐静指向图中频率同步部分说道:“不过,或许我们仍然可以利用他们的一些方法。如果能通过纳米机器人在实验体内形成次生共振网络,那么每个机器人就是一个微型传导节点。这样一来,传导信号就不会仅仅依赖外界频率,而可以通过体内的次生网络完成自我调节。”
王海洋思索片刻,突然眼前一亮,接过话说道:“也就是说,假如我们在体内的纳米机器人间建立多层次传导,让它们自发形成一个次生的微观网络,就可以减少对外界频率的依赖?这类似于网络路由技术,假如纳米机器人能够自发地进行次生共振传导,也许确实能保持记忆传输的稳定性,或者更好地实现灵息共振。”
林启的眼神随之亮了起来,顺着王海洋的思路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