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林恩灿与林牧日益长大,皇上林雨的眉头却皱得愈发紧了,那困扰心头的难题,便是册立太子一事。曾经尚在襁褓里的两个孩子,如今一个温润如玉、饱读诗书,心怀治国安邦的宏愿;一个英气勃勃、骑射精湛,于武略之事上颇具天赋,各有所长,皆有皇家子嗣的风范,可这也让抉择变得难上加难。
朝堂之上,大臣们已然分成了数个阵营,暗流涌动。以礼部尚书为首的一众文臣,力荐林恩灿,他们列举其熟读经典、谦逊有礼,多次在朝堂论政时展现出的睿智见解,称其承继大统,必能以仁厚之姿、文治之功引领王朝走向昌盛,秉持礼义,让社稷安稳于朝堂的运筹帷幄间;而兵部侍郎等武将们,则拥护林牧,大赞他在演武场上的飒爽英姿、在校场练兵时的果敢指挥,强调江山稳固需有强兵守护,林牧的武略能震慑外敌、开疆拓土,保家国平安无虞。
后宫之中,更是波谲云诡。德妃虽贵为皇后,却依旧温婉低调,只是在皇上跟前,会不动声色地提及林恩灿的点滴长进,描绘他研习奏章至深夜的勤勉,诉说他对民间疾苦的关怀与建言,期望皇上能看到长子的贤能与担当;苏妃则没了往日的含蓄,仗着林牧的武勇,频繁在林雨面前哭诉,称若林牧不能为太子,日后恐遭排挤,母子俩在这宫中怕是再无立足之地,言辞恳切间满是不甘与哀怨,试图以情打动皇上。
林雨身处这漩涡中心,日夜煎熬。他独自坐在御书房,对着烛光沉思,时而回想起林恩灿软糯童声背诵经典的模样,时而又浮现林牧驰骋马场、意气风发的身姿。册立太子,关乎国本,一步走错,朝堂纷争将愈演愈烈,皇室恐陷内乱,江山亦会飘摇;可迟迟不立,兄弟间嫌隙渐生,大臣们争得面红耳赤,长此以往亦是隐患重重。
一日,林雨召来阿福,神色疲惫又无奈,问道:“阿福,你说朕该如何是好?这太子之位,悬而不决,朕的心也整日悬着,就怕一个不慎,祸及江山呐。”阿福弓着腰,满脸谨慎,思忖片刻后回道:“皇上,老奴以为,不妨再考察些时日,可设下试炼,既考校两位小皇子的文韬武略,也瞧瞧他们的心性品德。比如,安排一场赈灾之事,让他们各自前往灾区,统筹物资、安抚百姓,从办事手段、悲悯之心等方面权衡优劣;再办一场御前比武与策论大赛,综合评定,也让朝堂上下无话可说。”
林雨听后,手指轻叩桌面,觉得此法虽不能根除矛盾,倒可暂解燃眉之急,便点头道:“就依你所言,传令下去,着手筹备此事,朕倒要看看,他们究竟谁更堪当大任。”阿福领旨退下,林雨望着窗外宫墙,满心期许又满心忧虑,只盼这场试炼能拨开迷雾,指明那最合适的储君人选,护这大好江山长治久安。
旨意传下后,整个皇宫乃至朝堂都忙碌起来,为这场关乎国本的试炼紧锣密鼓地筹备着。内务府迅速调配物资,准备运往受灾之地,户部则细细核算账目,确保每一笔赈灾银钱都清晰无误;礼部与兵部协同,规划御前比武与策论大赛的章程细则,力求做到公平公正、彰显皇家风范。
林恩灿与林牧闻听此讯,皆是摩拳擦掌,既明白这是父皇对自己的严峻考验,更是通往太子之位的关键契机,因而丝毫不敢懈怠。林恩灿回到自己居所,便一头扎进书房,翻遍古籍,查阅过往赈灾案例,向太傅请教安抚民心之法、统筹调度之略,又亲自清点准备带去灾区的物资,在每一袋粮食、每一匹布帛上都细心标注用途,神色凝重且专注,口中喃喃自语着救灾要点,那模样尽显沉稳持重。
林牧则奔往校场,日夜操练武艺,枪尖在日光下闪烁寒光,弓弦震鸣犹如霹雳,与麾下一同演练军阵,模拟救灾途中可能遭遇的匪患、乱局,向老将们讨教如何在复杂局势下保障物资运输、护卫百姓安全,汗水浸湿了他的战甲,却浇不灭眼中炽热斗志,浑身散发着蓬勃锐气。
待一切就绪,赈灾之行率先开启。林恩灿轻车简从,抵达灾区后,不顾路途劳顿,径直深入灾民聚居之处。他眼神中满是悲悯,耐心倾听灾民哭诉苦难,将手中干粮水分发给饥寒交迫的孩童,随后迅速搭建起粥棚,组织人员按户分发物资,秩序井然。面对地方官吏救灾不力的状况,他不怒自威,依据律例严惩贪腐、渎职者,重新调配人力,让救灾行动高效运转起来,百姓们望着这位谦和有礼却果敢坚毅的皇子,纷纷跪地感恩,直呼“殿下仁慈”。
林牧这边,一路风驰电掣,所带护卫军容严整。进入灾区周边,果遇流窜匪帮试图劫掠物资,他二话不说,提枪跃马冲入敌阵,枪法如龙,杀得匪徒四散逃窜,护住了救灾物资周全。抵达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