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晋封位晋公,位相国,加九锡。阮籍在政治压力下写下《为郑冲劝晋王笺》。同年冬天,阮籍去世,终年五十四岁。
2. 思想主张:
玄学思想:主张“贵无论”,认为“至人无宅,天地为客;至人无主,天地为所;至人无事,天地为故。无是非之别,无善恶之异,故天下被其泽,而万物所以炽也”。这种思想脱胎于老子的“无为而治”,强调天下之乱始于“有”,只有“无”才能令天下安。
音乐思想:强调“和”,认为“夫乐者,天地之体,万物之性也。合其体、得其性则和,离其体、失其性则乖”,视自然之乐为达至神人和谐的手段。
文学思想:受玄学中庄学的影响,文学思想形成“放达玄远”的风格特征。他在作品中驳斥君子与礼法,主张个人精神自由的解脱。
3. 文学成就:
诗歌方面:以五言诗驰名于世,代表作有《咏怀诗》八十二首。这些诗作风格浑朴,多用比兴手法,表达了他在乱世中的忧思、孤独和对人生的思考,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有些诗反映了他在险恶政治环境中内心的孤独寂寞、痛苦忧愤;有些诗表现了他害怕政治风险,希冀避世远祸的思想;有些诗借古讽今,寄托了对时政的抨击或感慨;还有些诗嘲讽了矫揉造作的虚伪的礼法之士。
散文和赋方面:着有《大人先生传》《达庄论》《通易论》等。在《大人先生传》中,他塑造了“大人先生”这一形象,激烈地抨击了统治阶级的“礼法”制度,宣泄了内心的积郁,寄托了自己不与物交、神游自得的意趣。他的赋现存6篇,其中述志类的表现了作者超凡绝尘、清虚自守的精神境界;咏物类的借咏物抒发了自己的惧祸心情,讽刺了虚伪的“礼法之士”。
阮籍在魏晋时期具有重要的地位,他的作品对后世文学、思想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后世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有人赞赏他的才华和在乱世中坚守自我的精神,也有人对他晚年写《为郑冲劝晋王笺》的行为有所诟病。
山涛(205 年 - 283 年 3 月 3 日),字巨源,出生于河内郡怀县,是魏晋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竹林七贤”之一。以下是对他的具体介绍:
1. 生平经历:
早年经历:山涛早年丧父,家中贫困,但少年时即有器量,与众不同。他喜好读《庄子》《老子》,常隐居乡里掩盖自己的志向才能。山涛与嵇康、吕安交好,后又认识阮籍,几人志趣契合,成为莫逆之交。山涛四十岁时才入仕途,最初担任过河内郡主簿、功曹及上计掾等职。曾有一天,他与石鉴一起过夜,谈及太傅司马懿称病卧床的事,山涛认为事出反常,于是弃官而去。正始十年(249 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曹爽身死,大权尽归司马懿,山涛于是归隐不问世事。
入仕受重用:山涛与司马懿夫人是表亲,因此受到司马氏的重视。司马师命令司隶推举山涛为秀才,之后他历任郎中、骠骑将军王昶的从事中郎、赵国国相、尚书吏部郎等官职。景元五年(264 年),钟会在蜀地作乱,司马昭准备西征,命山涛镇守邺城,并代理行军司马一职,还拨给其五百亲兵。同年,山涛受封为新沓子,并转为相国左长史,统领别营兵。司马昭曾让长子司马炎拜见他。司马昭想将世子之位传给小儿子司马攸,山涛认为废长子立少子违背礼制,会影响国家安危,司马炎最终得以被定为世子,还亲自拜谢山涛。
西晋为官:咸熙二年十二月丙寅(266 年 2 月 8 日),魏元帝曹奂禅位给司马炎,司马炎任命山涛为大鸿胪,护送陈留王曹奂返回邺。同年,山涛加奉车都尉,进爵新沓伯。之后,山涛在西晋朝廷担任过冀州刺史、侍中、尚书、太子少傅、右仆射等职务,还曾多次负责遴选官吏。
晚年及去世:山涛曾多次以年老病重为由辞官,但均未被司马炎允许。太康三年(282 年),司马炎下诏升授山涛为司徒,山涛坚决推辞。司马炎不允,下令不准他再上表辞职,并派使者将印绶交给卧病在床的山涛。山涛未接,带病乘车回家。太康四年正月戊午(283 年 3 月 3 日),山涛去世,终年七十九岁。司马炎以太牢礼仪祭祀他,谥号“康”。
2. 思想特点:
玄儒兼治:在处理现实与理想的关系问题上,山涛致力于名教与自然的结合。他有儒家用世进取、干名求禄的功利思想,希望通过参与政治来实现自己的抱负和理想。同时,他也将老庄超脱物外的精神,具体化为保存自身的实践,以处柔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