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对他的具体介绍:
1. 生平经历:
早年聪慧:王戎自幼便表现出聪慧沉着的特质。六七岁时,他在宣武场看戏,猛兽在栅栏里吼声震天,众人都吓得避走,只有王戎一个人站在那里不动,神色镇定,连魏明帝在阁楼上看到了都非常惊奇。他还曾和一群孩童在路旁玩耍,看到李子树上有很多果实,其他人都争着去摘,只有王戎不去,他说:“李树在路边而且果实那么多,一定是苦李”,众人摘了后发现果然是苦的。
竹林之游:王戎少年时,与阮籍成为忘年之交。阮籍和王戎父亲王浑相熟,王戎当时在郎舍。阮籍每次去王浑的居所,待一会儿就走,但去看王戎的时候,很久才出来。阮籍曾对王浑说:“浚冲清雅高尚有见识,非你可比,和你说话,还不如和阿戎说话。”王戎是竹林七贤中年纪最小的一位,与阮籍、嵇康等人竹林之游,谈玄唱和。
仕途经历:王戎初袭父爵,后被大将军司马昭辟为掾属。他曾为荆州刺史、豫州刺史,加建威将军。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参与西晋灭吴之战,战后以功封安丰县侯,人称“王安丰”。此后历任侍中、光禄勋、吏部尚书、太子太傅、中书令、尚书左仆射等职。元康七年(296年),升任司徒,位列三公。不过,永康元年(300年),赵王司马伦发动政变,王戎被牵连免官,后被起用为尚书令,再拜为司徒。永安元年(304年)七月跟随晋惠帝司马衷北伐,兵败后随帝回到洛阳。同年十一月,晋惠帝被挟持迁往长安后,王戎逃奔郏县。永兴二年(305年),王戎去世,时年七十二,谥号为“元”。
2. 思想主张:
王戎崇尚老庄,善于谈玄。他与嵇康和阮籍主张的“越名教而任自然”、彻底反对入仕做官的思想不同,在崇尚自然的同时并不反对名教,是老庄和周孔并尚。他曾问阮瞻“圣人贵名教,老庄贵自然,其旨异同”,阮瞻说“将无同”(意思是名教和自然没什么不同),王戎赞同这个说法。这也使得他在竹林七贤中职务及官品较高,是思想较为复杂和矛盾的人物之一。
3. 人物特点:
识鉴过人:王戎善于识人,对于道德之士、清议之士和有社会清望的人,多进行拔擢,并且善于识辨那些表里不一的人,不愿与这类人交往。比如,他的堂弟王敦当时声名显赫,但王戎却不喜欢他,多次拒绝王敦的拜访,后来王敦果然背叛朝廷。
至情至性:王戎重视自身情感,《世说新语》记载,他的儿子王绥幼时非常肥胖,年纪轻轻就去世了,王戎悲痛万分。他认为圣人不动情,忘情世外;最底层的人谈不上为情所牵挂;而对于感情最专注的,正是他们这一类人。
为人悭吝:王戎对自家财产较为看重,大量收购园田及水力磨坊,遍及天下,积聚财物无数,常自执算筹,昼夜计算。他很吝啬,女儿嫁给裴頠时向他借钱数万,很久没有归还,女儿回娘家时他脸色不好看,直到女儿把钱还给他才高兴起来;一个侄儿要结婚,他送给他一件单衣,婚事办完后又要了回来;家里有好李子,拿出去卖时怕别人得到种子,卖时总在果核上钻个孔,被世人所笑。
4. 作品及影响:
作品:王戎善草书,《华陵帖》是他目前唯一的传世之作,收录在宋拓本《汝帖》之中。
影响:王戎作为竹林七贤之一,其言行和思想在当时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下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也为后世研究魏晋时期的文化和士人的心态提供了参考。
刘伶(约公元221年-300年),字伯伦,西晋沛国人,是“竹林七贤”之一。以下是对他的具体介绍:
1. 个人形象与性格:
容貌丑陋:刘伶身长六尺,其貌不扬,但他对此并不在意。
沉默少言:年少时就淡泊名利,不随便与他人交往,但和阮籍、嵇康关系不错,遇到知己便有说有笑。
不拘小节:为人洒脱,放浪形骸,不被世俗的礼仪规范所束缚。例如,他喝醉酒后,曾在屋子里随意赤裸着身体,即便朋友来访也毫不在意,还说“我把天地当作房屋,把室内当成是我的衣裤,反倒是你们,怎么就跑到我的裤子里来了”。
2. 仕途经历:
泰始初年(公元265年),刘伶曾做过建威参军。他向朝廷上书主张“无为而化”,但这被朝廷视为无益之策,于是他的参军之职被罢免。此后,刘伶无心仕途,再未担任官职。
3. 文学成就:
《酒德颂》:这是刘伶的传世代表作,被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