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世称王江宁、王龙标,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其一生经历丰富,创作风格独特,在唐代诗坛乃至中国古代诗歌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以下是对他的具体介绍:
1. 生平经历:
早年贫苦,游历边塞:王昌龄祖上曾是南朝世族,但到他这一代,家世式微已久,家境较为贫寒,早年依靠农耕维持生活。他曾游历河北、河东、河西、陇右等边塞地区,写下大量边塞诗,名句“秦时明月汉时关”就是在此期间创作的。这段边塞经历为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深刻的感悟。
进士及第,仕途坎坷: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王昌龄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后又任汜水尉、江宁丞等职。但他因同情张九龄罢相,得罪李林甫等当朝权贵,曾被贬岭南。天宝七年(公元748年),又因“不护细行”获罪,从江宁丞任被谪龙标尉。
不幸遇害: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王昌龄放弃官职从湖北返乡。次年经过亳州时,被刺史闾丘晓所杀,终年五十八岁。
2. 文学成就:
诗歌题材广泛:
边塞诗:王昌龄的边塞诗对边塞将士给予极大同情,真实地反映了他们的艰苦生活和悲惨命运,深刻地反映了他们的思想感情和愿望。既歌颂了唐朝军队的正义战争,也批判了统治阶级的穷兵黩武。如“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展现了边疆战事的残酷激烈和将士们誓死卫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则以声声羌笛反衬出将士们对故乡与亲人的深切思念。
送别诗:他交友广泛,留下了大量送别诗,感情真挚而不消沉,还带有一种昂扬的格调。例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既表达了对亲友的思念,又体现出自己的高洁品格和坚守气节的决心。
宫怨诗:反映了宫廷生活的黑暗和嫔妃制度的罪恶,揭露了封建帝王的荒淫无耻和喜新厌旧的行径。同时,他的闺怨诗反映了战争对于夫妻感情和家庭生活所造成的影响。
艺术特色鲜明:
意境高远:他重视诗的意境,善于将情与景巧妙融合,达到很高的艺术境界。如“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一片浓愁淡绪被消散在无声冷月之中,意境苍凉而壮阔。
语言精炼:诗歌语言简练而内涵丰富,文辞平易但句意险峻。他多选用大的数词、有力度的动词、准确的形容词来表现有气势的大场景或有气魄的大胸怀,体现出语言的力量美、气势美。
修辞巧妙:善于运用层层深入的手法,烘托环境氛围,为突出主题奠定情感基调,还擅长创设空间跳跃式背景切换为主题服务,如《芙蓉楼送辛渐》中“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以景衬情,情景相应。
3. 历史影响:王昌龄是盛唐诗坛的先驱者和盛唐边塞诗派的奠基人之一。他以其高亢激越的边塞诗和精萃优美的七言绝句,揭开了盛唐诗歌高潮的序幕。他的诗歌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七绝圣手”的美誉也被后人广泛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