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行为进行了批判。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精湛的艺术手法,成为了唐代边塞诗中的杰作,反映了士兵的艰苦生活和悲惨命运,批判了将领的骄奢轻敌和不恤士卒。
《东平路中遇大水》是唐代诗人高适的作品。全诗如下:
天灾自古有,昏垫弥今秋。
霖霪溢川原,澒洞涵田畴。
指途适汶阳,挂席经芦洲。
永望齐鲁郊,白云何悠悠。
傍沿钜野泽,大水纵横流。
虫蛇拥独树,麋鹿奔行舟。
稼穑随波澜,西成不可求。
室居相枕藉,蛙黾声啾啾。
仍怜穴蚁漂,益羡云禽游。
农夫无倚着,野老生殷忧。
圣主当深仁,庙堂运良筹。
仓廪终尔给,田租应罢收。
我心胡郁陶,征旅亦悲愁。
纵怀济时策,谁肯论吾谋。
以下是具体的诗句解析:
1. 开头四句:
“天灾自古有,昏垫弥今秋”,诗人开篇感慨天灾自古以来就有,而今年秋天这种水患的灾难更为严重。“昏垫”指水灾,这里直接点明了大水的灾害性质。
“霖霪溢川原,澒洞涵田畴”,连绵不断的大雨淹没了山川平原,“霖霪”形容雨势连绵不断,“澒洞”形容水势浩大,这两句生动地描绘出洪水泛滥、水漫田野的场景。
2. 中间八句:
“指途适汶阳,挂席经芦洲。永望齐鲁郊,白云何悠悠”,这几句写诗人在前往汶阳的途中,经过芦洲,远望齐鲁大地的郊外,白云悠悠,景色本应美好,但与大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傍沿钜野泽,大水纵横流。虫蛇拥独树,麋鹿奔行舟”,诗人沿着钜野泽前行,看到大水纵横流淌,虫蛇聚集在孤独的树上,麋鹿在水中奔跑仿佛在船上一般,这些景象十分奇特且惊悚,展现出大水给生物带来的巨大影响。
“稼穑随波澜,西成不可求”,庄稼随着波浪起伏,意味着秋天的丰收已经不可能了,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生计的担忧。
3. 接着四句:
“室居相枕藉,蛙黾声啾啾”,房屋被水浸泡,人们相互倚靠,青蛙和蟾蜍的叫声此起彼伏,描绘出受灾后人们的艰难处境和周围环境的嘈杂。“仍怜穴蚁漂,益羡云禽游”,诗人怜悯洞穴中的蚂蚁被水冲走,同时更加羡慕天上的飞鸟能够自由飞翔,通过对比进一步表达了对受灾生灵的同情。
4. 最后八句:
“农夫无倚着,野老生殷忧”,农民失去了依靠,乡野老人深深忧虑,体现出大水对普通百姓生活的沉重打击。
“圣主当深仁,庙堂运良筹。仓廪终尔给,田租应罢收”,诗人希望圣明的君主能够施行仁德,朝廷能够想出好的计策,给百姓提供粮食,免除田租,表达了对朝廷救助百姓的期望。
“我心胡郁陶,征旅亦悲愁。纵怀济时策,谁肯论吾谋”,最后诗人表达自己内心的郁闷和忧愁,虽然自己有拯救时世的策略,但又有谁愿意听取呢?既体现了诗人对百姓的同情和对国家的担忧,也流露出一种怀才不遇的感慨。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描写东平路中遇到的大水,展现了水灾的严重程度以及给百姓带来的苦难,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朝廷的期望和自己的感慨。
王之涣《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壮阔的自然景象。“白日依山尽”写太阳挨着山峦渐渐落下,给人一种时光流逝的感觉;“黄河入海流”则展现黄河奔腾向大海的宏伟气势。后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富有哲理,它告诉人们如果想要看到更远更广阔的风景,就需要登上更高的地方,这两句也常被用来激励人们要有进取精神,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
王昌龄的《出塞二首·其一》: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诗的首句“秦时明月汉时关”描绘了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画面。“秦时明月”和“汉时关”是互文手法,秦汉时的明月和秦汉时的关隘,说明边塞战争持续时间之久。第二句“万里长征人未还”,写出了边塞战士长期征战不能回家的悲哀。后两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诗人借汉代名将李广来表达希望能有像他一样的将领,使敌人不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