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朗十分喜欢人伦典籍,乡人李觌等享有很高的虚名,但司马朗经常公开地贬低他们的德行。后来李觌等人果真败亡,人们才信服司马朗的判断。
6. 染病去世:
建安二十二年,司马朗跟随夏侯惇等人征伐东吴,到达居巢时,士兵之间发生严重的流行病。司马朗亲自巡视士兵病情,给士兵们医治药物,自己却感染了疾病,最终不幸病死,时年四十七岁。他留下遗言说:“刺史蒙国厚恩,督司万里,微功未效,而遭此疫疠,既不能自救,辜负国恩。身没之后,其布衣幅巾,敛以时服,勿违吾志也。”
2. 司马懿,字仲达。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曾任职过曹魏的大都督、大将军、太尉、太傅等。是辅佐了魏国四代的托孤辅政之重臣,后期成为掌控魏国朝政的权臣。善谋奇策,多次征伐有功,最显着的功绩是两次率大军成功对抗诸葛亮北伐和远征平定辽东。73岁去世,辞郡公和殊礼,葬于首阳山。司马炎称帝后,追尊司马懿为宣皇帝。
3. 司马孚,字叔达。三国曹魏及西晋时重臣。自曹操时代起,就任文学掾,而后历仕魏国五代皇帝,累迁至太傅。司马家执政期间,司马孚因身份尊显,历任侍中、司空、太尉等重职,最终官至太傅,封长乐公。西晋代魏后,司马孚进拜为太宰,封安平王。他性格十分谨慎,自司马懿执掌大权起,便逐渐隐退,至死仍以魏臣自称,享年92岁。
司马馗,生卒年不详,字季达,河内温县人。他是东汉京兆尹司马防第四子,晋宣帝司马懿的四弟,三国时期曹魏官员。
司马馗在曹魏时官至鲁国相,受封东武城侯。死后,追赠太常,谥号为戴。他的两个儿子司马权和司马泰在西晋时期较为出名。司马权字子舆,被封为彭城穆王;司马泰为高密文献王。其孙辈中,司马越、司马腾、司马略、司马模、司马虓等也在西晋历史上有一定的影响力。
三国时期的司马恂,字显达,河内温县人。他是东汉京兆尹司马防第五子,晋宣帝司马懿之弟。
司马恂出仕曹魏,担任鸿胪寺丞。不过他早卒,死后被追赠为大长秋。司马恂至少有一个儿子名叫司马遂。司马遂在曹魏时为关内侯,后进封平昌亭侯,历任典军郎将、督邺城守诸军事、北中郎将、冠军将军等职。西晋时,司马遂被封济南王。
司马进,字惠达,河内温县人,是东汉京兆尹司马防第六子,司马懿的六弟。仕曹魏为中郎,封城阳亭侯。
司马进的儿子是谯刚王司马逊、高阳王司马睦。司马逊的后代司马承曾担任湘州刺史,在王敦之乱时起兵平叛,结果遇害。司马睦的长子司马彪曾作《九州春秋》《续汉书》,散见于裴注《三国志》中。其孙子司马邃、曾孙司马无忌、司马毅等也在历史上有一定的记载。
司马进作为司马氏家族的一员,在魏晋时期的历史舞台上有一定的影响力,其家族在政治、文化等方面都有一定的表现。不过总体而言,司马进在历史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相较于他的兄长司马懿等要小一些。
司马通(生卒年待考),字雅达,河内温县人。他是东汉京兆尹司马防第七子,司马懿的七弟。在曹魏时期,司马通被封为安城亭侯。
司马通的兄弟八人在当时被称为“司马八达”。曹魏正始二年(241 年)七月,大将军曹爽架空司马懿,将其升为有名无实的太傅之后,为了安抚司马懿家族,增加了司马懿食邑,使其食邑万户,并且司马懿的儿子和兄弟十一人皆为列侯。司马通很可能是在这个时候被封为列侯的,他在曹魏没有担任重要的官职或立下赫赫战功,而是因司马懿功劳颇多得以受到曹魏的封赏。
司马通的儿子有司马陵、司马顺、司马斌。其孙子司马隐,是西河王,为司马斌之子。
司马敏(生卒年待考),字幼达,是东汉京兆尹司马防第八子,河内温县孝敬里人。司马防是东汉大臣,晋宣帝司马懿的父亲,司马氏名门的代表人物。司马敏的兄弟八人俱知名,被称为“八达”。其祖父是司马儁,东汉颍川太守。
司马敏是西晋宗室,曹魏时期被封为安平亭侯。司马敏无后,但司马进的儿子高阳王司马睦将长子司马彪过继给司马敏。司马彪曾作《九州春秋》《续汉书》,散见于裴注《三国志》中。
东汉末年河内名门司马家族兄弟八人,他们的关系较为紧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同出一脉、家族观念强:
司马八达都是东汉京兆尹司马防的儿子,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