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地说是灰风中每一个指头粗细的基础单位。每个单位皆是微型的扑翼型无人机,中部连接着两对透明的蜻蜓般的翅膀,翅上细微的纹路带有几何的花纹,让这无数机群组成的云团在阳光下反而折射出斑斓的色彩。
“集群大师”,这是人们给蛟龙突击队队长的外号,因为他从来无需亲赴前线。
灰色的风暴与深黑的海水针锋相对,大片的海水被炸开,难以想象是怎样的巨大力道从水下推击才会激起这般猛烈的水花。然而论起水花的大小,蛟龙突击队才不会输给海鬼。
当炮弹的速度快到一个地步时空气就就会化作有着巨大阻力的胶状物,每一厘米的飞行都是在与整片空间拉扯。比起设计改良炮弹的气动外形,更大的初速和更强的威力显然是解决此种问题最简单的办法。
海面上留下几十道痕迹,炮弹只是掠过产生的气流就足以推开海水。所谓力大砖飞,堆砌火力就是蛟龙突击队所使用的“弹链式节点破坏炮”的基本设计思路。粘滞的空气被粗暴地扯裂,弹群呼啸而过便砸在还没来得及露出头的海鬼身上。
海水下传来阵阵闷响,紧接着黑色的碎块夹杂着气泡和沙土翻出水面——尖兵院周边大陆架极浅,但即便如此也有着几十米的深度,而那炮弹竟然直接穿透了水层砸在了海底。
从海鬼现身到第一波火力投送结束不过十几秒,海面上狼藉一片却不见半只海鬼的踪迹。
没有战术,也无需战术,海鬼集群的第一波冲击就这样被硬生生消解。
队员们打完了半部轿车的弹药,由于供弹设备不由武器轨道生成,他们的换弹方式则转变成了“用毕即弃”。
只见武装手臂作掌贯进机匣,再度发力把弹仓和半截炮管一起拽了出来随时抛到一旁。而供弹设备还真是“半部轿车”,小小的轮毂转动着把打光炮弹空荡荡的设备拖走,另外“半部轿车”再开过来伸出连接着弹链的全新弹仓和炮管供尖兵安装。
火力的空档期则是由“集群大师”补了上来。
无人机集群组成的形状像手掌一样盖去,这样的外形是为了更方便地为队长本人提供互感视野。每一部无人机都搭载了一般精度的传感器,要是像常规离体式武器那样每部传感器都提供一个视角,信息复杂难以提取不说,还非得把尖兵的脑子烧坏不可。
于是无人机集群采用了只会采集面前局部图像的设计。就像是往尖兵的脑海里设立了一块巨幅LEd显示屏,每一个传感器仅负责提供其中一块显示单元模组的图像。就这样以点成线,由线成面,最终拼凑成完整的视觉情报。
在分析系统的统筹下无人机们各司其职,确保了传感器地高效利用和影像的清晰完整。
由此可见,操作这样的无人机集群不是一件轻松的任务,于是队长不得不确保在操作途中本人受到最小程度的干扰。
集群铺开笼罩在海面上空,后续的海鬼即便仍在海水的掩护下,但只要一经锁定,垂直方向上的全部无人机便将成为俯冲的飞鸟直刺而去。
机身里是精心设计的起爆装置,烈性炸药充满空间的同时又巧妙地留下了其他设备的放置空间。无人机在贴近海鬼的瞬间改变飞行姿态,灵活地旋转变向在空中掉头,像是准备发起攻击的马蜂一样举起腹部对准目标,然后砰的炸开。
爆炸不过只是添头,现代战争中单凭借爆炸就连一辆主战坦克也难以摧毁,更何况是以海鬼为对手呢?
真正的杀招是炸药引爆所推动的安装在尾端的微型高周波贯穿战斗部。特制的高周波战斗部脱离动力源后只能保持振动切割五秒钟,但战斗部从被推动到接触海鬼却只需要五毫秒的时间。
剩下的时间里战斗部都在一刻不停地杀伤海鬼!
爆炸四起,队长的视野中央产生了一片又一片的漆黑。队长现在的能力可以让集群同时攻击五个目标,而每歼灭一个目标仅仅需要一次攻击,大概会有几十架无人机在一次攻击中被摧毁。
令人咋舌的超高歼灭效率说明攻击卓有成效,海鬼依然没能冒出头来,令人难以置信的是打到现在蛟龙突击队尚未见到一只完整海鬼。
待命的无人机立刻补上位置,将传感器接入神经驱散了中央的黑块,队长恢复了完整的视野。
“正在补充集群现有量,节点破坏弹进行接力!”
队长向完成装填的队友下达着命令,同时一只手不动声色地摸向背后,熟练地抓住束带就是一拽,又是几百架无人机被放向空中加入了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