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鲍信又开始组织起村里曾经当过兵的老兵以及一些懂军事的人,对这些新兵进行基础的军事训练。每天清晨,天还未亮,鲍信便亲自来到训练场,督促新兵们起床集合,开始一天的训练。
训练场上,鲍信神情严肃,一丝不苟地指导着士卒们操练。他先是从最基本的队列训练开始,让新兵们学会听从指挥,整齐划一。他大声喊道:“都听好了,军队之中,令行禁止是首要的!只有大家都听从指挥,才能在战场上发挥出最大的力量,否则就是一盘散沙,任人宰割!”新兵们虽然一开始有些手忙脚乱,但在鲍信和老兵们的耐心指导下,逐渐掌握了要领,队列也变得整齐起来。
接着,便是兵器的使用训练。鲍信让人搬来各种兵器,如刀、枪、戟等,让老兵们一一示范如何正确握持、挥舞以及刺杀等动作,然后让新兵们分组练习。新兵们拿着兵器,一开始显得有些生疏笨拙,但他们都憋着一股劲儿,想要学好本领,早日上战场杀敌,所以训练得格外认真,哪怕手上磨出了水泡,也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
除了军事技能的训练,鲍信还注重培养新兵们的纪律意识和团队精神。他时常给新兵们讲述军队的纪律,告诫他们不得烧杀抢掠,要爱护百姓,尊重百姓的生命财产,因为他们此次出征,是为了正义,为了保护百姓,而不是去成为百姓的灾难。同时,他还组织各种团队活动,让新兵们在相互协作中增进彼此的了解和信任,培养团队默契。
在鲍信的悉心训练下,这支新兵队伍逐渐有了军队的模样,纪律越发严明,士卒们的军事技能也日益娴熟。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人听闻鲍信募兵之事,不仅有普通百姓家的子弟,还有一些地方上的豪杰之士,也慕名而来,想要加入这支讨伐董卓的队伍。
鲍信对这些豪杰之士表示热烈欢迎,他深知这些人有着丰富的战斗经验和过人的本领,若能将他们纳入麾下,必能大大增强军队的战斗力。他与这些豪杰们一一交谈,了解他们的特长,然后根据他们的能力安排合适的职位,让他们在军中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就这样,在鲍信的不懈努力下,一支能征善战、纪律严明的军队在他的家乡逐渐成形,人数也越来越多,成为了讨伐董卓大军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而鲍信看着这支自己亲手组建并训练出来的军队,心中满是自豪与期待,他仿佛已经看到了这支军队在战场上与董卓的军队英勇厮杀,最终取得胜利,还大汉江山一个太平的那一天……
与此同时,朝廷这边也开始紧锣密鼓地筹备昭告天下、传檄四方之事。刘辩召集了朝中的文臣,让他们撰写讨董檄文。这些文臣们皆是饱学之士,听闻要写讨董檄文,个个摩拳擦掌,想要一展文采,痛斥董卓的恶行。
其中,一位名叫陈琳的主簿,才思敏捷,文笔犀利。他领了任务后,回到书房,闭门谢客,冥思苦想了数日,终于洋洋洒洒地写出了一篇气势磅礴的讨董檄文。文中历数了董卓的种种罪行,从擅自废立皇帝、把持朝政,到纵容士兵烧杀抢掠、残害百姓,桩桩件件,皆写得详尽生动,让人读之不禁义愤填膺。同时,檄文还大力宣扬了朝廷讨伐董卓的正义之举,呼吁天下诸侯、豪杰摒弃私怨,以大局为重,共同举兵,响应朝廷号召,为大汉江山的安稳,为天下百姓的福祉,奋起抗争。
刘辩拿到檄文后,细细读来,不禁拍案叫绝,连连称赞道:“好一篇檄文!此文一出,必能激起天下人的义愤,让董卓成为众矢之的。传朕旨意,即刻命人将此文抄写多份,送往各州各郡,张贴于大街小巷,务必让天下人都知晓朝廷的决心!”
随着檄文在各地传播开来,天下为之震动。各路诸侯、豪杰们看到檄文后,反应不一。有的诸侯本就对董卓心怀不满,又看到朝廷如此有决心,当下便开始整顿军备,准备响应号召,出兵讨伐;有的则持观望态度,想看看其他诸侯的动向,再做决定;还有的虽有心响应,却因自身实力不足,或是受到周边势力的牵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