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疆的战事暂时告一段落,刘辨因击退外族的功绩在军中威望大增,朝廷上下对他也是赞誉有加。而随着局势的发展,围绕着北疆兵权的归属问题,各方势力再次展开了明争暗斗,朝堂上原本稍有缓和的矛盾也逐渐激化,一场新的权力风暴正在悄然酝酿。
刘辨威望日盛,北疆兵权渐聚
刘辨率领边军在友军的协助下成功击退外族部落,这一消息传遍了整个北疆地区。边军将士们对刘辨越发敬佩与信服,视他为守护边疆的顶梁柱。周边其他的边防守军听闻此事后,也对刘辨的军事才能和领导风范钦佩不已,纷纷表示愿意听从他的调遣。
在这种氛围下,北疆的诸多军事力量开始逐渐向刘辨聚拢。一些原本各自为战、缺乏统一指挥的小型边防部队,主动派人前来与刘辨沟通,希望能纳入他的麾下,接受统一的调度与管理,以便更有效地应对边疆可能出现的各种危机。
刘辨深知北疆兵权的重要性,也明白这是一个增强边疆防御力量的好机会。他开始频繁地与各支边防部队的将领会面,了解他们的情况,协调各方力量,制定统一的边防策略。在他的努力下,北疆的军事部署变得更加合理有序,各部队之间的配合也越发默契,仿佛形成了一个紧密的整体,时刻警惕着外族的一举一动。
刘辨时常亲自前往各个边防营地视察,鼓舞士气。他站在士兵们中间,目光坚定地说道:“兄弟们,北疆的安稳是咱们的责任,如今外敌环伺,咱们只有团结一心,握紧兵权,听从统一指挥,才能让那些外族不敢再犯我大晋边疆一寸土地。我刘辨在此发誓,定与大家同生死、共进退,守护好咱们的家园!”
士兵们听了,无不热血沸腾,齐声高呼响应,那声音在北疆的旷野上回荡,彰显着他们守护边疆的决心与对刘辨的拥护。就这样,不知不觉间,刘辨手中掌握的北疆兵权越来越重,成为了北疆军事上名副其实的核心人物。
朝堂各方反应,各怀心思
京城朝堂之上,刘辨逐步掌握北疆兵权的消息传来,各方势力的反应截然不同,平静的表象下暗潮涌动,矛盾的种子再次开始生根发芽。
成都王司马颖听闻此事后,心中十分不悦。他原本想着借边疆局势缓和的机会,进一步巩固自己在朝堂的势力,将更多的权力纳入囊中,可刘辨如今在北疆的影响力不断扩大,这让他隐隐感到了威胁。他觉得刘辨手握重兵,若日后有了不臣之心,对自己掌控朝堂将会是一个极大的阻碍。
在王府的书房内,司马颖皱着眉头,对身边的谋士说道:“那刘辨在北疆越发势大了,如今兵权在握,万一他哪天起了异心,与咱们作对,可就麻烦了。咱们不能坐视不管,得想个办法,要么把他拉拢过来为我所用,要么削弱他的兵权,绝不能让他继续这样发展下去。”
谋士微微点头,思索片刻后说道:“王爷说得对,当下可先派人去试探一下刘辨的态度,许以高官厚禄,看看他是否愿意依附王爷您。若是他不肯,咱们再另寻他法,比如在朝廷上提议削减北疆的兵力,或者安排一些亲信去北疆任职,分化他的兵权,让他不能完全掌控北疆军事啊。”
司马颖觉得此计可行,便开始着手安排相关事宜。
河间王司马颙这边,则是抱着一种幸灾乐祸的心态,同时也在盘算着如何利用这一情况来打击成都王。他深知司马颖一心想掌控朝堂大权,如今刘辨在北疆的崛起让司马颖有了顾虑,他正好可以从中挑拨离间,让他们之间产生矛盾,自己再坐收渔翁之利。
司马颙在王府中与亲信们商议时,脸上露出一抹狡黠的笑容,说道:“那刘辨如今可是让成都王头疼了,咱们不妨在其中添把火,让他们斗得两败俱伤。咱们可以暗中散布消息,说刘辨在北疆拥兵自重,是得到了成都王的支持,意图染指京城大权,这样一来,既能让皇帝对他们产生猜忌,又能激化他们之间的矛盾,妙啊。”
亲信们纷纷附和,随后便按照司马颙的吩咐,开始在京城的各个角落悄悄散播起这些谣言来。
而朝中那些正直的大臣们,一部分人觉得刘辨掌握北疆兵权是好事,毕竟他有能力且忠心耿耿,能让北疆保持安稳,对朝廷来说是一大幸事;但也有一部分大臣担心刘辨权力过大,会引发新的问题,他们希望朝廷能出台一些合理的措施,既能保证北疆的防御力量,又能避免出现拥兵自重的情况,可在这朝堂纷争不断的局面下,他们的声音显得十分微弱,很难左右局势。
谣言四起,矛盾激化
随着河间王等人暗中散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