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板荡吐蕃攻,
雍凉故土不属东。
英雄奋起呼振臂,
瓜沙义民起兵锋。
历战光复河湟地,
再开旧路走廊通。
独守敦煌二百载,
使知西北有孤忠。
大唐广德二年(764年),大唐帝国的宿敌、雪域高原上的霸主吐蕃攻陷河西走廊上的重镇凉州(今甘肃武威)。
两年后的大历元年(766年),吐蕃又攻陷甘州(今甘肃张掖)﹑肃州(今甘肃酒泉)。
贞元三年(787年),大唐在河西走廊上最后一个据点沙州(今甘肃敦煌)陷落,至此,河西走廊全部被吐蕃控制。
因为生产力水平和统治技术不成熟的原因,吐蕃在河西走廊实施残酷的统治政策,河西走廊上的各族人民无不心向大唐,只是苦于当时吐蕃强悍,只得暂时隐忍。
大中二年(848年),吐蕃内乱,大量驻防河西走廊上的吐蕃军被卷入高原上的内讧,吐蕃在河西地区的统治陷入极度空虚的状态。
当年,沙州汉人在汉人名将张议潮的带领下发动起义,旋即光复沙州。
之后,张议潮率军相继收复瓜、伊、西、甘、肃、兰、鄯、河、岷、廓、凉等十一州,河西走廊全境光复。
张议潮派遣其兄长张议潭将十二州(还有此前光复的沙州)地图﹑户籍奉献给唐廷,失陷60余年的河西走廊从此一朝得复。
唐宣宗在沙州置归义军,以张议潮为归义军节度使﹑十一州观察使(除凉州外),从此归义军登上历史舞台。
当时“西尽伊吾,东接灵武,得地四千余里,户口百万之家”,全是归义军的势力范围,也是归义军最鼎盛的时代。
唐懿宗咸通八年(867年),张议潮入朝长安,侄子张淮深主持归义军军政事务。
因为缺乏张议潮的威望,归义军内部萌生了分裂的种子。
而大唐朝廷因为忌惮归义军的势力,迟迟不授予张淮深河西节度使的旌节,即便如此,张淮深依旧对大唐无限忠诚。
咸通八年(867)至乾符三年(876)间,张淮深多次击败吐蕃的反扑以及回鹘的袭扰,归义军百姓称其“文治武功,不下议潮”,河西走廊依旧稳如磐石。
大顺元年(890年),张淮深和妻、子被他弟弟张淮鼎(张议潮的儿子)所杀,从此归义军内部就陷入了持续的内讧中.
最终张议潮之孙张承奉方掌控实权,才结束了这场漫长的内讧。
归义军内讧期间,回鹘攻陷甘州,肃州也的龙家也不再听从归义军的号令。
此时,归义军实际控制的已仅有瓜沙二州,河西走廊大部易手,与大唐的联系也中断了。
张承奉方掌权后,试图恢复祖先基业,打通与大唐的联系,遂率军东征,但收效甚微。
公元907年,朱温篡位,大唐灭亡,支撑归义军的精神支柱崩塌,张承奉遂停止东进战略,但连年的战争极大的透支了归义军的实力以及张氏家族的威望。
乾化四年(914年),沙州的另一个大族曹氏家族中的曹仁贵(后更名曹议金)发动政变,成为归义军新的领袖.
彼时中原正是五代十国的乱世,曹议金依旧坚持归义军旗号,积极恢复与中原王朝的统属关系,奉中原正朔。
曹议金不再试想恢复归义军的荣光,而是转为保境安民,与河西走廊上的各个政权建立友好关系,在夹缝中寻找生存机遇。
曹议金之后,其子孙后裔曹元德、曹元深、曹元忠、曹延恭、曹延禄等延续曹议金的政策,归义军在河西艰难的支撑着。
直到北宋景佑三年(1036年),新兴的西夏王朝首领李元昊,率军攻灭归义军政权,归义军最后一任首领曹贤顺向李元昊投降.
至此,归义军的历史彻底终结。
这支光荣的军队,在大唐朝廷放弃河西后,毅然决然发动起义,为大唐恢复河西旧地。
大唐灭亡后,依旧心系大唐,为中原王朝守护西北,堪称大唐帝国最忠诚的“铁粉”,西北的孤忠。
以上就是大唐归义军的历史,这次张议潮两兄弟来淄州就是为了给起义寻找支援。
他们是历尽千辛万苦,装扮成商队才“偷渡”到大唐的。
但是来到大唐之后,他们看到的却是满目疮痍。
刚刚经历过甘露之变的朝廷对千里之外的西域遗民不闻不问,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