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州,清河国。
清河国的治所甘陵城。
太守府后院,一位妙龄少女正在认真读着书籍,边读边在纸上写着什么。
这时候,一位中年男子急匆匆地走了进来。
“父亲,又有什么变故发生了?”
少女看了一眼中年男子,道。
“哎呀,这乖女儿,你老爹这是一眼被你看穿啊!”
说着话,中年男子放慢了脚步,在桌旁坐了下来。
少女起身为中年男子倒了一杯茶,道:“父亲莫急,咱们是太尉府门下,如今这中原,又哪里还有什么势力是太尉府的对手,没有什么难解决的事。”
中年男子闻言,也是点头道:“那倒是,你老爹我现在头疼的,倒不是太守府的事,而是你伯父啊!唉!”
“怎么了?是袁绍病故了?”
少女问道。
“咦?我说女儿啊?不会是你猜到的吧?”
见少女点点头,这下中年男子更是惊讶了。
“哎呀,女儿啊!你这阳乾书院还真没白上啊!真的厉害!厉害啊!比你老爹厉害多了!”
“父亲,其实这很好猜啊!父亲说起伯父,伯父如今在袁绍处,也只有袁绍那边出现了变故,伯父才会有变故。袁绍处的变故,不用说,也就是袁绍死了,他那两个儿子争夺继任权,才会出事。”
中年男子,正是冀州清河郡太守辛毗。
眼前这位,就是辛毗的长女辛宪英。
辛宪英从小喜爱读书,在懂事时起,就以才女蔡琰为榜样,主动要求在阳乾书院读书。
那时候的辛毗已经是太守了,他自然是听女儿的。
本身自己任职在外,这样带着女儿奔波也不好,便将辛宪英留在阳乾书院读书。
辛宪英的导师,就是郑玄大家。
辛宪英的才华很快就在阳乾书院出名了。
郑玄大家点评她为蔡琰第二。
当时的蔡琰已经生了第二个孩子,在听说辛宪英的才名之后,也专程来书院召见了辛宪英,跟她一番探讨之后,便心中有了想法。
她准备跟自家夫君建议,纳娶辛宪英。
对于这个想法,蔡琰也点了一下辛宪英,想听听她的意愿。
辛宪英自然是愿意的。
于是蔡琰便让她等消息。
主要是这几年董璜很少在洛阳城,而是在西北为多。
所以蔡琰一时间也没机会跟董璜说这事。
就这样,辛宪英的婚事就耽搁下来了。
对于这样的才女,自然是有很多年轻才俊上门来提亲。
不过都被辛宪英嘱咐父亲给挡回去了。
她在等蔡琰那边的消息。
这一等,又是几年时间,如今的辛宪英,已经十九岁了。
父亲辛毗也催过她几次,她也实话说了。
董璜最近一直都没有回过洛阳,蔡琰应该是没有机会说。
这种婚姻之事,又非军国大事,总不能用军报来传达,所以辛宪英让父亲放宽心,等着就好。
辛毗已经在司隶、幽州多地担任过太守,如今这清河郡是第三个郡太守任地。
对于自己一直没能晋升,辛毗也一度苦恼过。
他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现在会被调来清河国任职。
按说,清河国算是偏远郡地,和司隶地区的郡太守完全没法比。
这边毕竟清苦一些。
不过女儿辛宪英却是告诉他,这是洛阳中枢重用他的体现。
只有在这种边境郡地,才能有获取军功的机会。
若是一直在司隶地区做太守,那才是真正的养老了。
为此,辛毗重新恢复了信心,每日兢兢业业地治理着清河国。
前段时间辛毗正妻生病,辛宪英便请假从书院回到了清河郡,来陪着母亲。
顺便也是协助父亲处理郡务。
“女儿,这次父亲前往刺史府,得知袁绍已经病故,袁绍家的两个儿子为了争权互相厮杀,已经分成了两派,刺史府要求我们这边随时关注青州的情况……我是想着你伯父,如今也不知道他情况怎么样了……”
辛宪英的伯父,就是辛毗的大哥辛评。
当年辛毗投靠董璜之后,也跟大哥辛评说过,要他跟随自己一起投靠董璜。
不过辛评最终还是选择了袁绍。
当时的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