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泰山封禅的起源,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开始众说纷纭。
孔子曾经往来汲汲于泰山,寻找先人封禅的遗迹,可惜没有收获。
司马相如写的《封禅书》里,提到过,古代君王有名有姓者,封于泰山约72人。
司马迁的《史记·封禅书》里,开头第一句就是“自古受命帝王,曷尝不封禅?”
不过,公认的历史事实,泰山封禅所赋予的政治意义,应该是由秦始皇开创的。
后续朝代君主,纷纷效仿秦始皇当时的礼仪,并尊为祖训,包括汉朝帝王。
时间回到公元前219年,嬴政突发奇想,他要泰山封禅。
他本来就是一个有想法就要立即行动的人,因此,他召集了齐、鲁两地的儒生稽考封禅礼仪。
“陛下,报天之功,故曰封,报地之功,故曰禅。二礼不可同日进行,否则不敬畏上天。”
“陛下,封禅之礼,应立三皇五帝之灵位......”
一名儒生还没说完,就被怼了回去:“陛下是报天之功,你立三皇五帝的灵位作甚?”
“三皇五帝,就不是天帝吗?”
“有道理哦,但我总感觉哪里不对劲。”
嬴政听得皱眉,什么意思?还要摆三皇五帝的灵位,让朕去祭拜他们?
三皇五帝乃凡人之躯,朕要祭拜的,是真正的神明。
这个时期,民间信奉的最高神明,是“昊天上帝”。
所谓的“皇天后土”,皇天,就是昊天上帝,后土,是后土娘娘。
该尊号最早出现于商朝,周朝正式以昊天上帝为天庭之主。
在周宣王忧旱祈雨的时候,写过一首诗。
“昊天上帝,则不我虞。敬恭明神,宜无悔怒。”
其实,在古代封建王朝,从周朝到清朝,最高神明,一直以来都是“昊天上帝”。
而我们熟知的“玉皇大帝”,那是道教自己供奉的,属于民间非正规天帝。
在国家祭天大典上,从来都没有承认玉皇大帝,从始至终一直奉祀昊天上帝。
而“昊天上帝”与“玉皇大帝”,两者不是同一位天帝,千万不要混为一谈。
如果,你将“玉皇大帝”的牌位擅自换成“昊天上帝”试试?道教子弟比你还急!这可是天打五雷轰的大忌讳。
在古代,昊天上帝连画像都要被禁止的,通常只有一个牌位,所谓“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没人敢凭空捏造他的相貌,万一刚好与现实中某人长得相似,谁敢担下如此恐怖的大因果?
宋徽宗曾经为了笼络民心,干脆将玉皇大帝与昊天上帝合为一体,上尊号“昊天玉皇上帝”。
结果,这个行为惹怒了道教。妈的,你想死,别拉上我们好吗?傻逼一个!
宋徽宗:“......朕好难啊”,他只好又改了回去。
这也成为了后面皇帝茶余饭后的笑料。
......
而现在,那名儒生,无视昊天上帝的至高存在,让秦始皇去祭拜三皇五帝,也不知道他是真的蠢,还是太聪明。
争吵了半天,嬴政听得烦了,就离开了大殿,你们继续吧。
经过三天三夜的讨论,好不容易确定下礼制。
结果,嬴政一看,不对啊,为何如此繁琐?
什么乱七八糟,听都没听说过的礼仪,全都一股脑塞了进来。
嬴政皱眉不悦,又发挥了他一切从简的行事风格,将大批规矩全部删除。
最终确定下【筑坛祭祀、瘗玉牒文、燔柴告天】,这三大步骤。
那群儒生听说了,他们愣住,敢情讨论大半天,到头来还是陛下你自己定啊?
早说啊,你为什么不早说?
由于是临时起意,所以很多准备工作还没有开始。
比如说修路。
秦始皇肯定要登临泰山之巅,敬告上天的,总不能让他狼狈的徒手爬山去吧?
于是,一场浩大的工程,又开始了,那就是整修山道。
根据秦国旧制“坐东朝西为尊”,所以,在泰山向阳处,即东面修建一条通天石阶。
修建通天路需要花费不短的时间,嬴政没有傻傻的在那里等待,他决定在济北郡周边转一圈。
万万没想到——
这不转还好,一转就出事。
......
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