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终于在一口井里发现了水面上浮着的 5 根秧苗,其他秧苗都沉落井底,彻底烂掉了。】
【但袁隆平并没有被这一灾难打倒,他把这5根秧苗视为希望的火种,更加坚定地守护和研究它们。】
【这5根秧苗,正是如今杂交水稻的祖先。】
【经历了这场人祸,袁隆平及其团队更加重视科研成果的保护。他们不想再在这个地方继续实验,毕竟有了第一次,就可能有第二次、第三次。他们不想再经历那种锥心之痛,而那些还在饥饿边缘挣扎的穷苦百姓也等不起。】
【于是,袁隆平带着他的团队离开了这个伤心之地,前往其他地方重新开始实验。】
【这一去就是七年,他和他的团队与家人分别了七年。】
古人再次被深深触动。七年!整整七年没有回家,没有与家人团聚。这对袁隆平及其团队,以及他们的家人来说,是多么大的折磨啊。
【在袁隆平的坚持与努力下,杂交水稻的研究逐渐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
【他带着助手在湖南、云南、海南、广东、广西等地辗转,寒来暑往,一年 365 天,几乎天天都在田里进行试验。】
【1970年,袁隆平和他的助手在海南岛找到了那着名的名为 “野败” 的野生稻,为杂交水稻的研究成功打开了突破口。】
【1973年10月,新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在生产上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国家。】
【此后,全国陆续选育出南优、矮优、威优、汕优等系列的强优势新型杂交水稻组合,杂交水稻的产量比普通水稻增产 20% 以上,每年能为世界多养活 7000 万人。】
一年能够多养活七千万人?这个消息让古人震惊得合不拢嘴。尽管他们已经知道杂交水稻能够养活众多人口,但一年能多养活这么多人,还是大大出乎了他们的预料。
【袁隆平不仅在科研上取得了巨大成就,还十分重视人才的培养。他培养研究生时,更看重学生的科研素质,尤其是是否愿意下田实践。他将自己获得的奖金和费用都投入到科研人员的资助上,希望为杂交水稻事业培养更多的接班人。】
汉武帝刘彻感慨道:“袁隆平之功绩,震古烁今。他面对挫折不屈不挠,于困境中寻得希望,实乃大智大勇之人。朕之大汉若能有此等人物,何愁民生疾苦。其杂交水稻之法,堪称绝世创举,为天下苍生谋得福祉,此恩当铭记于世。”
唐太宗李世民点头道:“袁先生之精神,如璀璨星辰,照亮华夏大地。其为粮食增产所付出的努力,吾等望尘莫及。他不惧艰难险阻,一心为百姓温饱,此等大义,当为后世楷模。吾大唐若能借鉴其法,必能使百姓更加富足,国家更加昌盛。”
宋太祖赵匡胤说道:“袁公之坚韧,令人钦佩。其在科研之路上披荆斩棘,历经磨难而不倒。其培育的杂交水稻,养活万千百姓,此乃无量功德。吾大宋当以袁公为榜样,重视农桑,培养人才,为国家之繁荣而努力。”
朱高炽微微动容,缓声道:“袁公之举,实乃大善。其历经磨难,却矢志不渝,为百姓谋食,此等功绩,吾心甚敬。若吾朝能知晓此等方法,百姓当免受饥馁之苦,吾亦能心安矣。”
嬴政目光炯炯,沉声道:“袁隆平此人,有大毅力、大决心。朕统六国,深知百姓温饱之重要。袁公寻得增产之法,乃利国利民之大事。其精神若能传于后世,当为我华夏之瑰宝。”
刘恒轻捋胡须,赞道:“袁先生之德,堪比圣贤。其心忧百姓,不畏艰难,持之以恒,终成大业。吾观其行,深感敬佩。愿吾世世代代皆能铭记袁公之恩,传承其志。”
刘邦哈哈一笑,道:“袁公真乃奇人也!想吾刘邦起于草莽,深知民生之艰。袁公能在困境中育出高产之稻,养活众多百姓,此乃惊天动地之大功。吾大汉若有此等人物,何愁不兴?”
朱元璋眼中含泪,激动道:“咱自幼贫苦,深知饥饿之苦。袁公为百姓温饱,不惜倾其所有,历经磨难。此等大恩大德,咱铭记于心。虽吾等不能亲得袁公相助,但袁公之精神当为后世楷模,若后人能承其志,百姓之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