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中关于接武媚娘回宫的谣言四起,人心惶惶,局势变得越发复杂和敏感。李治和王皇后意识到,在这样的舆论压力下,若强行推进,可能会适得其反。于是,经过深思熟虑,他们决定暂时低调,等待合适的时机再行动。
李治在御书房中,眉头紧锁,与王皇后商议着对策。
“皇后,如今这局势对我们不利,众人反对之声强烈,若继续坚持,只怕会引起更大的风波。”李治忧心忡忡地说道。
王皇后微微点头,应道:“皇上所言极是。臣妾也认为此时不宜操之过急,需暂避锋芒,等待时机。”
李治叹了口气,起身在书房内踱步:“只是这等待的过程,朕心中着实焦虑。媚娘在感业寺受苦,朕恨不得立刻将她接回身边。”
王皇后走近李治,轻声安慰道:“皇上对武媚娘的深情臣妾明白,但欲速则不达。我们需从长计议,谋定而后动。”
李治停下脚步,看向王皇后:“那皇后觉得,我们应当如何暂避这锋芒?”
王皇后思索片刻,说道:“皇上,臣妾以为,首先我们在明面上需减少提及接武媚娘回宫之事,以免引起更多的反对。其次,可暗中观察朝中大臣和后宫众人的动向,了解他们的想法和顾虑,以便日后应对。”
李治微微颔首:“皇后所言有理。那在这等待的期间,朕也需安抚好大臣们的情绪,专心处理朝政之事,让他们看到朕的英明决断,减少对朕接媚娘回宫之事的抵触。”
王皇后说道:“正是,皇上应以国事为重,展现出您的雄才大略,让众人信服。至于后宫这边,臣妾会小心留意,稳住局面。”
李治握住王皇后的手,感激地说道:“皇后,此次多亏有你在旁协助,朕方能应对这艰难局面。”
王皇后欠身道:“能为皇上分忧,是臣妾的荣幸。”
此后,李治在朝堂上不再主动提及接武媚娘回宫之事,而是专注于处理政务,与大臣们商讨国家大事。而王皇后在后宫中也表现得一如往常,不再刻意拉拢人心,只是暗中留意着各宫嫔妃的动静。
然而,这暂时的低调并不意味着他们放弃了接武媚娘回宫的想法。李治在处理完政务的闲暇时刻,总会想起与武媚娘相处的点点滴滴,心中的思念愈发浓烈。
王皇后也在夜深人静时,思考着后续的计划。她知道,这只是权宜之计,必须尽快找到突破口,实现接武媚娘回宫的目标。
风和日丽的某一天,阳光透过层层叠叠的树叶洒下斑驳光影,李治身着一袭明黄色龙袍,面色阴沉地在御花园中缓缓踱步。他双手背于身后,眉头紧蹙,心中似被一团乱麻缠绕,烦闷不堪。
紧跟其后的太监小李子则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小心翼翼地迈着小碎步,不敢发出丝毫声响,生怕一个不小心就触怒了眼前这位心情不佳的皇帝陛下。
突然,李治停下了脚步,驻足凝视着满园盛开的娇艳花朵,但那美丽的景致此刻却无法入得了他的眼,更无法抚平他内心的烦躁。沉默片刻后,李治转头看向身旁的小李子,声音略带急切与焦虑地问道:“小李子啊,你说说看,朕究竟还要等多久,才能够把媚娘重新接回宫中呢?”
小李子闻言,浑身一颤,急忙躬身行礼,恭恭敬敬地回答道:“皇上息怒,请您切莫心急呀!老奴觉着吧,凡事皆有时机,只要耐心等待,待到时机成熟之际,定然能够得偿所愿,让武才人顺利回归宫廷。”
李治听后,无奈地长叹一口气,目光依旧停留在那些缤纷绚丽的花朵上,喃喃自语道:“唉……朕也只能期盼着这一天能够早些来临了。”
与此同时,在幽深静谧的后宫之中,王皇后正端坐在梳妆台前,由两名宫女精心伺候着梳理发髻。这时,一名名叫翠儿的贴身宫女匆匆忙忙地走了进来,神色略显慌张。
待行至王皇后面前,翠儿先是福身请安,然后压低声音汇报道:“启禀娘娘,奴婢刚刚打听到一些有关皇上和武才人的最新消息。”
“皇后娘娘,近日各宫嫔妃似乎都安静了许多,不再频繁议论武媚娘回宫之事。”翠儿说道。
王皇后优雅地端起茶杯,轻轻地抿了一小口,然后缓缓放下杯子,若有所思地轻声说道:“这看似风平浪静的表象之下,实则暗藏汹涌波涛,万不可麻痹大意、掉以轻心啊!你们要继续保持警觉,密切留意各方动向,但凡有丝毫风吹草动,务必即刻前来向本宫禀报。”
站在一旁的翠儿恭恭敬敬地应声道:“是,娘娘。奴婢定会谨遵娘娘吩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