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多次的商讨和磨合,学校终于同意在课余时间开设民俗文化兴趣班。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谁来担任授课老师呢?村里懂民俗文化的老人大多不具备教学能力,而外面聘请老师又需要额外的费用。
吴林想到了一个办法,她组织村里的民俗文化传承人进行集中培训,教他们如何将自己的技艺和知识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传授给孩子们。同时,叶立航积极争取社会捐赠,为授课老师提供一定的补贴。
在兴趣班开展的过程中,他们又面临着教材缺乏的问题。现有的民俗文化资料要么过于专业,不适合孩子阅读,要么内容陈旧,缺乏吸引力。叶立航和吴林决定自己动手编写教材,他们查阅大量的资料,走访多位专家学者,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创作出了一套生动有趣、富有教育意义的民俗文化教材。
随着民俗文化在校园里逐渐扎根,叶立航和吴林又把目光投向了乡村的古建筑保护。村里有不少年代久远的老房子,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历史价值,但由于年久失修,很多都面临倒塌的危险。
为了拯救这些古建筑,他们四处筹集资金,申请政府的文物保护项目,但过程充满了曲折。政府的审批流程繁琐,资金到位需要时间,而一些古建筑的状况却在不断恶化。
叶立航和吴林没有坐等,他们发动村民自愿捐款,先对一些情况危急的古建筑进行简单的加固和修缮。同时,他们组织志愿者对古建筑进行详细的测绘和记录,为后续的保护和修复工作提供数据支持。
在修缮古建筑的过程中,他们遇到了技术难题。传统的建筑工艺很多已经失传,现有的工匠对古建筑的风格和特点把握不准确,导致修复效果不理想。吴林不辞辛劳,到处寻找精通传统建筑工艺的老师傅,叶立航则通过网络和书籍,学习古建筑修复的知识和技术。
经过多方努力,终于找到了几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傅。在老师傅的指导下,古建筑的修复工作逐渐走上正轨,但材料的采购又成了问题。一些特殊的建筑材料在当地难以买到,需要从外地运输,这增加了成本和时间。
为了降低成本,叶立航和吴林与附近的其他乡村合作,共同采购建筑材料,实现了规模效应。同时,他们还鼓励村民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如木材、石材等,制作一些替代材料。
在古建筑修复的过程中,他们还注重挖掘其背后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内涵,并将这些内容整理成文字和图片,展示在古建筑内,让游客和村民更好地了解乡村的历史和文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乡村的文化传承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叶立航和吴林并没有满足。他们发现,乡村的文化产业发展还相对滞后,无法为乡村经济带来足够的支撑。
于是,他们决定开发以乡村文化为主题的旅游产品。比如,设计民俗文化体验之旅,让游客参与传统手工艺制作、品尝当地特色美食、观看民俗表演等。但在产品推广的过程中,他们遇到了市场竞争激烈、宣传渠道有限等问题。
叶立航和吴林不断优化旅游产品的内容和服务质量,提高游客的满意度。同时,他们积极拓展宣传渠道,与各大旅游平台合作,利用社交媒体进行推广。但由于乡村的基础设施不完善,游客的接待能力有限,旅游产品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他们一方面向政府申请改善基础设施的资金,另一方面鼓励村民开办农家乐和民宿,提高乡村的接待能力。但村民们对开办农家乐和民宿存在顾虑,担心投资风险和经营管理问题。
吴林组织村民进行培训,向他们传授经营管理的知识和经验。叶立航则帮助村民制定商业计划,分析市场前景,降低投资风险。在他们的努力下,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到了乡村旅游的发展中来。
然而,随着游客数量的增加,乡村的生态环境也面临着压力。垃圾增多、污水排放等问题影响了乡村的美观和生态平衡。叶立航和吴林意识到,必须在发展乡村旅游的同时注重生态保护。
他们制定了一系列环保措施,加强对游客的环保宣传教育,增设垃圾桶和污水处理设施。同时,他们鼓励村民发展绿色农业和生态养殖,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身体和精神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长时间的劳累让他们的身体出现了各种不适,而工作中的种种困难和挫折也让他们感到焦虑和疲惫。但他们相互支持、相互鼓励,从未想过放弃。
未来,他们将继续努力,在乡村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道路上不断探索,为乡村的发展带来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