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遍布天下后世,倘若与《普陀山志》合起来印行,就不容易广泛传播了。
然大士从无量劫来,分身尘刹,其本迹感应,非佛莫知。此数卷颂,不过大地一尘,大海一滴,令不知大士之深慈大悲者,略知梗概。
然而大士从无量劫来,分身尘刹,其中的本地垂迹事理,感应因缘,若不是佛不能知道。这几卷颂文,不过是大地中的一粒微尘,大海中的一滴水,令不知道大士深慈大悲的人,大略知道一个梗概。
从兹赧然愧怍,勃然奋发曰,吾人之心,与大士之心,无二无别。而大士圆成佛道,久经长劫,又以悲心无尽,不离寂光,垂形九界,普现色身,度脱众生。
从此惭愧脸红,勃然奋发说:我们的心,与大士的心,没有两样,没有差别。而大士圆成佛道,久经长劫,又以无尽的悲心,不离常寂光净土,垂化九法界,普现色身,度脱众生。
我辈从无量劫来,轮回六道,其亲蒙拔苦与乐之恩者,不知凡几。直至今日,尚为凡夫,上负大士拯拔深恩,下负自己本具佛性,静言思之,能不愧死。彼既丈夫我亦尔,不应自轻而退屈。
我们从无量劫来,轮回六道,其中亲自承蒙大士拔苦与乐恩德的,不知有多少。直到今天,还是个凡夫,向上辜负大士拯拔的深恩,向下亏负自己本具的佛性,静下来仔细想想,能不羞愧吗?大士既是大丈夫而我也是,所以不应该自我轻视而生退屈之心。
由是翻转凡情,追随圣迹,克己复礼,闲邪存诚,敦行世善,兼修净业,久而久之,与之俱化。上焉者,即于现生断惑证真,了生脱死,下焉者迨至临终,仗佛慈力,往生西方。
从此翻转凡情,追随圣迹,约束自己的心念,言行符合礼法,防止邪念,心怀坦诚,力行世善,兼修净业,久而久之,与之俱化。上等的,就在当生断惑证真,了生脱死;下等的,等到临终,仗佛慈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能如是,则人人敦礼义,各各识因果,自然干戈息而人祸永灭,雨旸 ( yán g ) 时而天眷常临矣。陶公所谓挽回世道人心之根本要务者,其在斯乎。所愿见者闻者,同发景仰大士之心,而勉力修习,则幸甚幸甚。
能够如此,那么人人崇尚注重礼义,各各认识明了因果,战争自然平息而人祸永远消灭,晴雨适时而上天眷顾常常来临啊!陶在东居士所说的挽回世道人心的根本要务,不就在此吗?祈愿见者闻者,同发景仰大士之心,而努力修习,那就非常庆幸了啊。教观纲宗释义纪重刻序
教海汪洋,莫测深广,不有指归,则茫无所趣。故陈隋智者大师,以五时八教,判释如来一代所说之法,具显如来出世本怀,唯欲一切众生同成觉道。
教法如汪洋大海,深广莫测,如果没有指归,就茫然无所趣向。所以陈隋朝的智者大师,以五时八教,判释如来一代所说之法,完全显示出如来出世的本怀,只想要一切众生同成觉道。
但以机器不一,故复随顺机宜,循循善诱,为实施权,以接引之。待其既得权益,则开权显实,同归秘藏,方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佛如众生如,一如无二如之所以然。
但因为众生根机根器不一,所以又随顺众生根机所宜,循循善诱,为实教施设权教,来加以接引。等到众生已经得到权教的利益,就开权教,显实义,同归诸佛秘藏,才知道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佛如如(永恒存在的真如),众生也如如,一如无二如的所以然。
可谓揭佛日于中天,普照大地,授穷子以果觉,令绍法王。但以文繁,不便初机,蕅益大师,撮取要义,述为纲宗,有意义隐晦者,复为略释。
可说是揭示佛法慧日于当空,普照大地,授记穷子以成佛的果觉,令他们承继法王。但因为文词繁多,不便初学之人,蕅益大师,撮取纲要精义,撰述为《教观纲宗》,有意义隐晦不明的地方,又加以略释。
俾学者悉知如来说教之意,与夫禀教修观之法,有如导归宝山,直授摩尼宝珠。从兹不但了知不生不灭,非有非空之圆妙第一义谛,为如来心印。
使得学习的人完全知道如来宣说教法的用意,与禀持教法,修习止观的方法,有如引导众生归入宝山,直接授与摩尼宝珠。从此不但了知不生不灭,非有非空的圆妙第一义谛,是如来的心印。
即人天权小等法,与治世语言,资生业等,无不皆是第一义谛,皆为如来心印。喻如画龙点睛,立刻飞腾,以法无自性,转变由心,圆人受法,无法不圆故也。
即使是人乘、天乘、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