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吴地有一位县令,实在是记不得他确切的姓和名了。但此人以刚正耿直着称,其清正廉明的声誉广为流传。
吴地向来有一种根深蒂固的习俗,那就是对城隍神怀着极为尊崇的态度。他们精心用木头雕刻出城隍神的塑像,塑像工艺精湛,不仅为其披上华丽的锦绣,而且在内部巧妙地设置了机关,使得这神像活灵活现,仿佛真有生命一般。
每当城隍神的寿辰来临,那可真是当地的一大盛事。居民们纷纷踊跃地筹集资金,齐心协力地举办一场极为隆重的庆祝活动。他们用庄重华丽的辇车承载着城隍神像,让其在那宽阔的通衢大道上游行展示。神像的四周,高高地树立着数不胜数的旗帜和幡幢,迎风飘扬,色彩斑斓。还有那仿照官员出行的盛大仪仗队伍,排列得井然有序。鼓乐之声震耳欲聋,此起彼伏,彼此交融,热闹非凡的喧哗声不绝于耳。整个队伍浩浩荡荡,宛如一条蜿蜒的长龙,一眼望不到尽头。这一盛大的活动已然深深扎根于当地的传统之中,成为了一种代代相传的习俗,每一年,没有任何人胆敢对其有所懈怠。
在某一个平常的日子里,这位县令因公外出。当他行至街头时,正好与这场规模宏大的城隍神巡游不期而遇。他当即停下脚步,神情严肃地向周围的居民询问其中的详情。居民们心怀敬畏,毕恭毕敬地将这一习俗的来龙去脉详细告知。县令在倾听的过程中,眉头渐渐紧锁,又进一步仔细地诘问相关的情况,当他了解到举办这样一场活动所耗费的资金竟然如此巨大、极为奢侈时,他的脸色瞬间变得阴沉,愤怒之情溢于言表。
只见他双目圆睁,怒发冲冠,伸出手指,直直地指向那高高在上的城隍神塑像,毫不留情地大声斥责道:“城隍神啊城隍神,你本应是这一县的主宰,肩负着护佑百姓、维护一方安宁的重任。倘若你愚昧不灵,对百姓的疾苦不闻不问,对世间的善恶是非毫无洞察,那你不过是个昏庸无能、沉迷于淫乱之事的鬼魂罢了,根本不值得百姓如此虔诚地供奉和侍奉。但倘若你真的拥有灵验,能够感知世间万物,能够明辨是非善恶,那你就应该深知物力的珍贵,明白百姓生活的艰辛,又怎么能够容忍他们耗费如此众多的无益之财,让他们用辛辛苦苦积攒下来的民脂民膏去举办这种劳民伤财的活动呢?”
话音未落,县令毫不迟疑,亲自上前,以雷霆万钧之势将那备受尊崇的城隍神塑像从华丽的辇车上用力拖拽到了地上。随后,他从身旁的差役手中夺过鞭子,毫不手软地朝着神像抽打了整整二十下。那清脆的鞭声在空气中回荡,仿佛是对这种奢靡之风的严厉警示。
自那一天起,这一延续多年、耗费巨大的习俗瞬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立刻被彻底革除了。再也没有人敢轻易地举办这样劳民伤财的活动,百姓们也从沉重的负担中解脱出来。
这位县令一生清正无私,两袖清风,为百姓谋福祉,深受民众的爱戴和敬仰。只是在他年少之时,尚有几分孩子般的活泼好动,喜好嬉戏玩闹。他在这个地方兢兢业业地任职了一年有余,为当地的发展付出了无数的心血。
然而,命运却在一个看似平常的时刻发生了意想不到的转折。那一天,他偶然在县衙之中,瞧见屋檐下有雀巢,一时兴起,想要沿着屋檐的梯子去探寻雀鸟的幼雏。却不曾想,一个不小心,失足从梯子上坠落下来。这一摔,摔得极重,致使他的大腿骨折,伤势严重。尽管经过了多方的救治和悉心的照料,可最终还是没能挽回他的生命,不久之后,便与世长辞。
就在他离世之后,令人惊奇的事情发生了。人们在城隍祠中竟然不断地听到传来县令大声愤怒的喧哗声,那声音充满了不满和抗争,似乎他的灵魂在与城隍神激烈地争辩着什么,一刻也不停歇。这样的声音连续数日都没有停止,在寂静的夜晚,显得格外清晰和令人毛骨悚然。
吴地的百姓们始终没有忘记县令生前为他们所做的一切,他的公正、他的清廉、他为百姓谋福祉的种种功绩,深深地印刻在每一个人的心中。为了平息这场似乎永无止境的纷争,百姓们自发地聚集在一起,诚心诚意地祈祷,希望能够化解这场在阴阳两界之间的冲突。
经过众人的商议,他们决定另外修建一座崭新的祠堂来专门祭祀这位令人尊敬的县令。这座祠堂庄重肃穆,充满了人们对他的怀念和敬意。令人欣慰的是,自从这座祠堂建成之后,那城隍祠中喧哗争吵的声音终于渐渐平息,一切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
这座为县令所建的祠堂,同样也被命名为城隍祠。每年的春秋两季,百姓们都会怀着无比的虔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