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于畏搬迁到了泗水之畔安身立命,他的书斋就坐落在一片空旷无垠的原野旁边。那书斋的墙外,散布着众多古老而神秘的坟墓,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沧桑。每当夜幕降临,清冷的月光洒在大地上,便能听到白杨树叶在风中萧萧作响,那声音犹如汹涌澎湃的波涛,一波接着一波,此起彼伏。
在这样一个万籁俱寂的深夜,杨于畏独自秉烛而坐。那微弱的烛光在黑暗中摇曳不定,映照出他孤独而略显凄凉的身影。四周的寂静让他心中不禁涌起一阵难以言喻的凄楚之感。就在这时,忽然从墙外传来一阵吟诗的声音:“玄夜凄风却倒吹,流萤惹草复沾帏。”那声音反复回荡,如泣如诉,充满了无尽的哀怨与愁苦。杨于畏不禁竖起耳朵,仔细聆听起来。那声音细柔婉转,犹如夜莺啼鸣,他心中暗自揣测,这吟诗之人似乎是一位女子。
怀着满心的疑惑,次日清晨,杨于畏迫不及待地走到墙外查看。然而,目光所及之处,除了丛生的杂草和荒芜的土地,竟没有半个人影的踪迹。只有一条紫色的衣带,孤零零地遗落在荆棘丛中,在晨风中微微颤动。杨于畏小心翼翼地拾起这条衣带,仿佛捧着一件稀世珍宝,然后将其轻轻地放置在窗台上。
当夜幕再次降临,大约二更时分,那熟悉而又哀怨的吟诗声,又如约而至。杨于畏按捺不住心中的好奇,搬来一张矮凳,登上墙头,想要一探究竟。然而,就在他刚刚探出头的瞬间,那吟诗声却戛然而止,仿佛被一只无形的大手瞬间掐断。杨于畏心中恍然,他猜测这吟诗之人或许并非尘世之人,而是来自幽冥的鬼魂。尽管如此,他的心中却没有丝毫的恐惧,反而对这神秘的女子充满了向往与倾慕。
又一个静谧的夜晚悄然来临,杨于畏早早地埋伏在墙下,静静等待着那神秘女子的出现。一更的梆子声刚刚敲响,只见一位身姿婀娜的女子,宛如仙子般从草丛中缓缓踱步而出。她手扶着一棵纤细的小树,低垂着头,口中吟诵着那哀怨的诗句,神情凄然。杨于畏忍不住轻轻咳嗽了一声,那女子仿佛受到了惊吓,瞬间隐入了茂密的荒草之中,消失得无影无踪。
从那以后,杨于畏每逢夜晚都会守候在墙下,静静聆听女子的吟诵。待她吟罢,杨于畏便隔着墙,饱含深情地接着吟诵道:“幽情苦绪何人见?翠袖单寒月上时。”那声音穿过墙壁,仿佛带着无尽的温暖与关怀。许久之后,四周再次陷入一片寂静,杨于畏这才怀着满心的眷恋,缓缓回到室内。
刚刚在屋内坐下,还未来得及平复心情,忽然看见一位容颜绝美、气质脱俗的女子从门外轻盈地走进来。她收敛衣襟,微微行礼,朱唇轻启道:“君子本是高雅风流之士,妾身因心怀羞怯,故而多有回避。”杨于畏望着眼前的女子,心中的喜悦如潮水般汹涌澎湃,他连忙伸出双手,将女子拉到身旁坐下。
女子身形瘦弱,宛如风中的娇花,在这寒冷的夜风中瑟瑟发抖,似乎连身上那轻薄的衣衫都显得沉重不堪。杨于畏满心关切地问道:“不知姑娘家住何处?为何长久寄居于这荒凉之地?”女子微微抬起头,眼中闪过一丝忧伤,轻声回答道:“我本是陇西之人,跟随父亲流落至此。十七岁时,不幸突发重疾,就此香消玉殒。至今,已过去二十多个春秋。在这九泉之下的荒野之中,我孤独寂寞,犹如离群的孤雁。那夜夜吟诵的诗句,乃是妾身亲手所作,只为了寄托这深埋心底的幽怨与哀思。昨夜苦思冥想,仍未能续上,承蒙您代为续写,让我这身处黄泉的幽魂,也感受到了人间的温暖与欢喜。”杨于畏听闻女子的身世,心中涌起无限的怜惜,情不自禁地想要与她共享鱼水之欢。然而,女子却眉头微蹙,面露难色,说道:“我这夜台之下的腐朽之骨,怎能与您这鲜活的生命相比?倘若与您有了肌肤之亲,定会折损您的阳寿,妾身实在不忍心给您带来灾祸。”杨于畏见女子如此坚决,也只好作罢。
他心中好奇,忍不住开玩笑地伸手轻轻触摸女子的胸部,只觉那触感如同鸡头肉一般鲜嫩,显然仍是处女之身。杨于畏得寸进尺,又想要窥探女子裙下的双脚。女子顿时羞红了脸,低下头,娇嗔地说道:“狂生您真是太过放肆无礼了!”杨于畏却不以为意,继续把玩着女子的衣带。借着朦胧的月色,他看到女子的锦袜上系着一缕五彩的丝线;再看另一只脚,上面系着的正是他前几日捡到的那条紫色的衣带。杨于畏好奇地问道:“为何不都系上这紫带呢?”女子略带羞涩地回答说:“昨夜因为被您惊吓,仓惶躲避,以至于不知将它遗落在哪里了。”杨于畏微笑着说:“我来为您换过来。”说完,便从窗台上取来紫带,递给女子。女子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