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他不应当死,叫左右的人把他的头接上,送他回去。于是大家一起取来他的头安在脖子上,一群人扶着他,只听得风声簌簌,走了一段时间,把他放在地上就离开了。他一看这地方,却是自己的家乡。沂水县令听说了这件事,怀疑他是偷跑回来的。把他拘捕审讯,他说出了实情,县令很不相信;又仔细查看他的脖子,没有一点断痕,就要对他用刑。这个人说:“我说的没有可以凭信的,但请把我寄押在狱中。头断了可以假,辽阳城失陷可假不了。假如辽阳城安然无恙,我就是有一百张嘴也无法辩解。”县令听从了他。过了几天,辽阳那边的消息传来,时间和情况跟他说的完全一样,于是就释放了他。
《邑人》原文
邑有乡人,素无赖。一日,晨起,有二人摄之去。至市头,见屠人以半猪悬架上,二人便极力推挤之,忽觉身与猪合,而头犹悬,其人惊惧,以刃乱斫,头始落。遂觉屠人一刀一换,瞬息之间,身在案上矣。
《邑人》白话文故事
县里有个乡民,一向无赖。一天早上起来,有两个人把他抓走了。到了街市口,看见屠夫把半头猪悬挂在架子上,这两个人就极力推挤这个乡民,忽然他就觉得自己的身体和猪合在了一起,可是头还悬着。这个人又惊又怕,屠夫用刀乱砍,头才掉了下来。于是他就觉得屠夫每砍一刀就像砍在自己身上一样,瞬息之间,自己已经身在案板上了。
《单父宰》原文
青州民某,五旬余,继娶少妇。二子恐其复育,乘父醉,潜割睾丸而药糁之。父觉,托病不言。久之,创渐平。忽入室,刀缝绽裂,血溢不止,寻毙。妻知其故,讼于官。官械其子,果伏。骇曰:“余今为‘单父宰’矣!”并诛之。
《单父宰》白话文故事
青州有个百姓,五十多岁了,续娶了一个年轻的少妇。他的两个儿子担心继母再生孩子,趁着父亲喝醉时,偷偷割掉了他的睾丸,并用药粉敷上。父亲醒来后,借口生病没有声张。过了很久,伤口渐渐愈合了。有一天他忽然走进房间,刀割的伤口重新裂开,血流不止,很快就死了。妻子知道了其中的缘故,向官府告状。官府给两个儿子上了刑具,他们果然认罪。官员惊骇地说:“我如今成了‘单父宰’了!”于是将两个儿子一并诛杀。
《富翁》原文
富翁某,商贾多贷其赀。一日出,有少年从马后,问之,亦假本者。翁诺之。至家,适几上有钱数十,少年即以手叠钱,高下堆垒之。翁谢去,竟不与赀。或问其故,翁曰:“此人必善博,非端人也。所熟之技,不觉形于手足矣。”访之果然。
《富翁》白话文故事
有个富翁,很多商人向他借本钱。一天,富翁外出,有个少年跟在他的马后面。富翁问他,他也是来借本钱的。富翁答应了。到了家,正好桌子上有几十枚钱,少年就用手把钱叠来叠去,高高低低地堆垒起来。富翁婉言让他离开,最终没有借给他钱。有人问原因,富翁说:“这个人一定善于赌博,不是正直的人。他熟练的技巧,不知不觉就表现在手脚动作上了。”打听后,果然是这样。
三、从周易哲学的几个方面对《潋俗之殇:社会风气的沉沦与反思》进行的深度解析:
阴阳失衡
在周易哲学中,阴阳平衡是事物和谐发展的基础。在社会风气中,良好的道德、互助与真诚等可视为阳,虚荣、攀比、贪婪和冷漠等不良现象则为阴。当社会风气沉沦,不良现象占据主导,就意味着阴阳失衡。阳的力量被削弱,阴的力量过度膨胀,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和人心的迷茫。
否泰转化
周易中的“否极泰来”和“泰极否来”的观念提醒我们,事物的发展是不断变化的。当社会风气处于良好的“泰”的状态时,如果不能保持和巩固,就可能逐渐向“否”的方向转化。在“潋俗之殇”中,原本淳朴善良的社会风俗逐渐堕落,正是从“泰”向“否”的转变。而要实现从“否”到“泰”的反转,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反思。
变化无常
周易强调万事万物都是变化无常的。社会风气也不例外,它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而改变。当前社会风气的沉沦是一种阶段性的现象,但通过正确的引导和教育,也能够实现风气的转变和提升。
因果报应
从周易的观点来看,事物的发展皆有因果。社会中人们的虚荣、攀比等不良行为是因,导致的道德沦丧、人心冷漠等后果则是果。同样,如果人们能够从自身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