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将并入,见群众纷出。皂拱问:“事何如矣?”一人曰:“勿须复入,结矣。”皂乃释令归。大忧弟无资斧,皂思良久,即引二去,走二三十里,入村,至一家檐下,嘱云:“如有人出,便使相送;如其不肯,便道王货郎言之矣。”遂去。二冥然而僵。既晓,第主出,见人死门外,大骇。守移时,微苏;扶入饵之,始言里居,即求资送。主人难之,二如皂言。主人惊绝,急赁骑送之归。偿之,不受;问其故,亦不言,别而去 。
《王货郎》白话文故事 :
济南有个卖酒的老头儿,派他的儿子小二到齐河去收取赊欠的酒钱。小二出西门时遇到了早已去世的哥哥阿大,阿大说阴间有桩疑案需小二去作证,小二虽不情愿,但在差役模样的人逼迫下,还是跟着去了。他们狂奔一整夜到了泰山脚下的官衙,案子却已结,差役便放小二回家。阿大担心小二无路费,差役便领小二到一个村庄,让他在一家屋檐下等待,若有人出来,让其相送,若不肯,就说王货郎让的。差役走后,小二昏死过去。天亮后主人出来,见此情景十分惊骇,小二苏醒后说明情况并求主人送他回家,主人起初为难,听了小二提及王货郎后,惊慌失措地赶紧租车马送他回去。小二还钱,主人不收,问原因也不说,告辞而去 。
《布商》原文 :
布商某,至青州境,偶入废寺,见其院宇零落,叹悼不已。僧在侧曰:“今如有善信,暂起山门,亦佛面之光。”客慨然自任。僧喜,邀入方丈,款待殷勤。既而举内外殿阁,并请装修;客辞以不能。僧固强之,词色悍怒。客惧,请即倾囊,于是倒装而出,悉授僧。将行,僧止之曰:“君竭赀实非所愿,得毋甘心于我乎?不如先之。”遂握刀相向。客哀之切,弗听,请自经,许之。逼置暗室而迫促之。适有防海将军经寺外,遥自缺墙外望见一红裳女子入僧舍,疑之。下马入寺,前后冥搜,竟不得。至暗室所,严扃双扉,僧不肯开,托以妖异。将军怒,斩关入,则见客缢梁上。救之,片时复苏,诘得其情。又械问女子所在,实则乌有,盖神佛现化也。杀僧,财物仍以归客。客益募修庙宇,由此香火大盛。赵孝廉丰原言之最悉。
《布商》白话文故事 :
有个卖布的商人到青州境内,偶然走进一座荒废的寺庙,见其破败便感慨不已。和尚见状请求他出资修建山门,布商爽快答应,和尚殷勤款待后,又让他装修内外殿阁,布商推辞,和尚却蛮横强迫,布商害怕,只好倾囊相授。刚要走,和尚却怀疑布商不甘心,欲杀他,布商哀求无果,只好请求自杀,和尚将其逼入暗室催促自尽。此时,防海将军路过,见红衣女子进僧舍生疑,入寺搜寻,在暗室发现布商上吊,救醒后查明实情,杀了和尚,归还财物。布商感激神佛救命,募资修庙,寺庙香火因此大盛。
三、易理鉴商:《聊斋》中商者的天地人洞察
阴阳之辨:机遇与风险的并存
在《王货郎》中,货郎小二被兄长亡魂带去阴间作证,这一意外事件如同阴阳转换中不可测的“变爻”。从商业视角看,这是突如其来的风险,打破了其原本平稳的收账行程,此为“阴”象;然而在返程途中,因“王货郎”之名而获陌生村主相助得以归家,恰似“阴极阳生”,困境中孕育出转机。《布商》里,布商本怀善念修缮寺庙,却遇恶僧相逼,善举得恶报是阴阳失衡的表象;但后续被将军解救且财物归还,又实现了阴阳的再次调和,这一系列波折展现了商业环境中机遇与风险的瞬息万变与相互依存,正如周易阴阳对立又统一之理,商人需敏锐洞察其中转机。
三才之道:行商的综合考量
天时之察
《王货郎》里,小二出门收账的时间选择、行程中的日夜兼程,乃至在阴间恰逢案件完结得以脱身,都暗合天时。若在不同时令或时辰出门,可能遇不到兄长亡魂之事,也难以在恰当节点回家,这反映出商人的活动节奏与天时的微妙联系,顺应天时才能在商业旅程中避开不必要的麻烦,把握合适的时机。
地利之应
对于布商而言,踏入青州境内的废弃寺庙这一地点,本是地利上的偶然,却成为命运转折之地。寺庙的荒废是地利劣势,却引发了后续与和尚的纠葛以及将军的解救等事件,说明商人在经营活动中对所处地域环境的选择和适应至关重要,不同地域蕴含着不同的商业机遇与挑战,需精准把握地利因素,趋利避害。
人和之维
王货郎故事中,小二与兄长虽阴阳两隔,但兄长为其路费担忧、差役的引导以及村主最终的相助,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