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中国刚刚走过了一段艰难的岁月,在经历了长期的政治运动以及计划经济体制的运行后,国内经济发展面临着诸多瓶颈。尽管1978年开启的改革开放如同一股春风,吹醒了人们渴望改变、追求发展的热情,但如何打破旧有的经济发展模式,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快速发展道路,依旧是摆在眼前的重大课题。
当时,国际上一些国家和地区通过设立特殊经济区域,吸引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实现了经济的腾飞。而中国也意识到,需要开辟一些特定的区域,采取更加灵活开放的政策,来与国际市场接轨,吸引外部资源助力国内发展。
那时的历史文献这般记载着:“庚申年,国求发展新路,鉴外之良法,欲以特区之设,破旧制之缚,引外资,纳新技,启经济之新篇,故经济特区开始设立,望成发展之先锋,引全国之变革也。”
在这样的背景下,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这四座城市被选定为首批经济特区,一场意义深远的经济变革就此拉开帷幕。
陈特区,三十岁,是一名政府部门的基层工作人员,他出身于一个普通的干部家庭,从小就对国家的发展有着浓厚的兴趣,看着周围百姓生活虽安稳但并不富裕的状况,心中一直盼望着能有机会为改变这一切出份力。他性格沉稳,做事认真负责,思维也比较灵活,对新事物有着很强的接受能力。
当得知所在的城市深圳被确定为经济特区的消息后,陈特区所在的单位立刻忙碌了起来,大家都知道这是一项重大且艰巨的任务,关乎着深圳未来的命运以及整个国家经济改革的探索。
陈特区所在的科室主要负责与前来考察投资的外商进行初步沟通以及协助办理一些相关手续。起初,工作开展得并不顺利,毕竟当时深圳只是一个小渔村模样的地方,基础设施极其简陋,交通不便,通信也很落后,很多外商来到这里一看,眉头都皱了起来,心中满是疑虑。
“陈先生,你们这里的条件实在是太差了,路都这么难走,电也不稳定,让我们怎么在这里投资建厂啊?”一位来自香港的商人看着破旧的街道和时不时停电的状况,无奈地对陈特区说道。
陈特区心里虽然有些尴尬,但还是面带微笑,耐心地解释道:“您看啊,正是因为现在条件不好,所以才有着无限的发展潜力呀。咱们深圳现在被设为经济特区了,国家会有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来支持这里的建设,道路会修起来,电力供应也会稳定下来,到时候肯定是一片繁荣的景象,您现在投资,那可是抢占先机呀。”
可那位商人还是摇了摇头,转身就走了,留下陈特区站在原地,心里满是失落。但他并没有气馁,反而更加坚定了要努力改善这里投资环境的决心。
为了让更多的外商了解深圳的优势和潜力,陈特区和同事们开始四处收集资料,制作精美的宣传画册,画册里描绘着深圳未来的规划蓝图,有宽敞的马路、现代化的工厂、热闹的商业街等等。同时,他们还积极参加各种招商会、经贸洽谈会,不放过任何一个宣传深圳的机会。
有一次,在广州举办的一场大型招商会上,陈特区代表深圳经济特区设了一个专门的展位。他早早地来到展位,将宣传资料摆放整齐,还准备了一些小礼品,希望能吸引更多人的关注。
可是,一开始展位前冷冷清清,大家似乎都对这个还没什么名气的深圳特区不太感兴趣。陈特区看着周围其他城市展位前人来人往,心里很是着急,他咬了咬牙,主动走出展位,拿着宣传画册,向过往的客商们介绍起来。
“您好呀,这是我们深圳经济特区的资料,您了解一下呀,我们那里有优惠的税收政策,土地使用也很灵活,而且劳动力资源丰富又成本低,非常适合投资建厂呢。”陈特区一边说着,一边递上画册。
有些客商只是礼貌性地接过画册,看都不看就放在一边了,但陈特区依然没有放弃,继续热情地介绍着。终于,有几位来自东南亚的客商被他的热情和介绍所打动,来到展位前详细地询问起来。
陈特区抓住机会,详细地解答着他们的每一个问题,从特区的地理位置优势到未来的产业发展规划,说得头头是道。这几位客商听后,觉得深圳确实有发展潜力,便留下了联系方式,说会考虑来深圳实地考察。
回到深圳后,陈特区立刻将这个好消息告诉了同事们,大家都很兴奋,开始为迎接可能到来的考察做准备。他们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加快对一些基础设施的修缮和建设,哪怕只是一小段路的平整、一个厂房的简单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