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了革命胜利的步伐。
2. 美国:美国一直奉行“扶蒋反共”政策,三大战役中国民党军的惨败让美国意识到其对华策略面临失败,对国民党的支持力度虽有所保留但仍未完全放弃,试图通过一些手段来挽回局势,不过已无力改变国民党走向衰败的趋势,开始重新评估在中国的利益布局以及如何应对共产党领导的力量崛起后的新局面,同时密切关注中国局势后续发展。
3. 苏联:苏联在这一时期主要关注自身在欧洲的利益巩固以及与西方国家的关系平衡等事务,但也看到了中国共产党在解放战争中通过三大战役取得的巨大胜利,认可中国革命的发展走向,希望中国局势能稳定下来,利于其在远东地区的利益,并且对新中国成立后的合作等事宜有了更多积极的展望,与中共保持着一定联系沟通。
4. 英国:英国当时忙于处理欧洲战后的诸多问题以及维护海外殖民地利益,对中国的三大战役虽有关注,但精力有限,其主要从自身在亚洲的传统利益角度出发,担忧国民党的败退会影响到其在华商业、租界等权益,不过鉴于局势发展已难以掌控,只能处于观望状态,思考如何应对中国国内局势变化带来的影响。
5. 法国:法国正处于艰难的战后重建阶段,主要精力放在国内恢复和欧洲事务上,对中国的三大战役关注度较低,更多是从国际局势整体角度出发,忧虑中国持续的战乱变化会对国际秩序以及自身在亚洲的少量残余利益产生不利影响,自身无力也无心介入中国内战的决战阶段,只是被动留意局势走向。
6. 加拿大:与美国联系紧密,在国际事务中多跟随美国立场。1948年面对中国三大战役的局势变化,加拿大一方面担心远东地区因中国内战结果而出现不稳定,影响自身在亚太地区的潜在利益,另一方面随着美国对国民党支持的摇摆而有所动摇,总体上继续观望,期望中国局势尽快明晰以便调整自身相应策略。
7. 澳大利亚:澳大利亚在二战后注重自身发展以及维护亚太地区的安全和利益,对中国三大战役有所关注,意识到这一阶段的决战对亚洲局势影响重大,希望中国能尽快结束战乱走向和平稳定,担心长期战争破坏亚太地区经济发展和国际关系平衡,不过自身并未直接参与到中国的内战决战当中,只是期待后续局势能朝着有利方向发展。
8. 日本:1948年日本依旧处于被美国占领管制状态,忙于自身的战后重建和接受美国改造,对于中国国内三大战役这样的重大局势变化虽无力顾及,但也明白中国局势走向对其未来在亚洲的地位、与周边国家关系等方面有着潜在影响,只能被动等待国际局势进一步发展来确定自身应对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