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进行创作,像高尔基的《母亲》就塑造了一位勇敢投身革命、传播真理的母亲形象,对苏联国内民众的思想凝聚、社会主义信念的强化起到了重要作用。这和鲁迅所处的中国,以揭露黑暗、唤醒民众反抗压迫的文学创作目的有所不同,体现出不同政治体制和社会发展方向下文学的不同使命,苏联文学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而鲁迅的文学是为了打破旧中国的枷锁。
在美国,文学创作风格多样,有反映经济大萧条下底层人民生活困苦的现实主义作品,也有充满奇幻想象的科幻、冒险类文学。比如斯坦贝克的《愤怒的葡萄》描绘了农民在经济危机中失去土地、艰难求生的场景,引发人们对社会公平的思考;而像《绿野仙踪》这样的童话文学则以奇幻的故事给人们带来别样的阅读体验。与鲁迅通过文学唤起民族抗争意识不同,美国文学更多是基于国内经济、社会现象进行多元化的呈现,反映出不同国家的国情和面临的主要问题对文学创作的影响,美国当时主要应对国内经济危机带来的诸多社会问题。
在英国,文学有着深厚的传统底蕴,当时的作家们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既有对贵族生活、历史故事等进行细腻描写的作品,也有关注社会变革、工人阶级生活的内容。如狄更斯式的批判现实主义风格依旧有着影响力,同时也有新的文学思潮在涌动。相较于鲁迅对旧中国社会全面深刻的批判,英国文学的批判更多是夹杂在对不同阶层生活、历史文化等多方面的描述中,体现出不同国家文化传承和社会结构下文学批判的不同方式,英国有着相对稳定的社会阶层结构,文学创作也受其影响。
在德国,在纳粹势力逐渐崛起的背景下,文学也受到了极大的冲击。许多进步作家的作品被禁止发行,他们本人甚至遭到迫害,而纳粹扶持的一些宣扬种族主义、极端民族主义的文学作品大行其道,试图洗脑民众,为其独裁统治和对外侵略服务。这与鲁迅以笔为武器扞卫民族尊严、唤醒民众良知形成了鲜明对比,德国文学在当时被法西斯扭曲,失去了其本应有的自由与正义,反映出不同政治走向对文学的破坏作用,德国陷入了黑暗的法西斯统治,文学沦为了其统治的工具。
在印度,当时正处于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时期,文学也成为了表达民族诉求、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重要手段。许多印度作家用本土语言和英语创作,描写印度人民在殖民统治下的苦难生活、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以及对独立自由的渴望,像泰戈尔的诗歌就饱含着对祖国的热爱和对自由的向往,与鲁迅为唤醒中国民众反抗外敌入侵、摆脱国内压迫有着相似的民族精神内涵,但又因两国不同的文化、历史背景而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体现出不同被殖民国家在文学上展现民族抗争的独特性,印度文学融合了其自身深厚的宗教文化等元素来传递民族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