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2年,光绪十八年,那时的中国仍在风雨飘摇之中艰难求生。西方列强的侵略脚步未曾停歇,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洋货如潮水般涌入,对本土传统手工业造成了近乎毁灭性的打击。国内的经济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的自然经济加速瓦解,大量手工业者失业,百姓生活愈发困苦。然而,在这样的困境之下,洋务运动所带来的近代化思潮也在持续发酵,一些有识之士看到了发展实业的希望,开始尝试在民间兴办各类工厂、商号等实业,期望借此抵御洋货倾销,振兴民族经济,为国家的富强探寻出路。只是民间实业的发展面临着诸多阻碍,资金短缺、技术落后、封建官僚的层层盘剥以及外国资本的挤压等,让其每前进一步都充满艰辛。
《光绪朝民间实业纪要》记载:“十八年,民间实业渐有萌动之势,有商贾集资办厂,或兴纺织,或营制造,欲挽经济颓势,然困于资金匮乏,技术粗陋,兼之官府刁难,洋商倾轧,发展维艰,虽有壮志,前行坎坷也。”从这段文献资料中能清晰地看出当时民间实业发展的状况,一些商人筹集资金开办工厂,有的投身纺织业,有的经营制造业,都怀着改变国家经济衰败局面的壮志,可却被资金不足、技术不够先进、官府的故意为难以及外国商人的排挤打压等问题所困扰,发展的道路布满了坎坷,想要顺利前行实在是困难重重。
阿才,是个性格直爽又带着一股倔强劲儿的年轻人,一旦他认定了要做的事,就会不顾一切地去坚持,哪怕撞了南墙也不回头。他为人仗义,周围的人要是遇到了难处,他总会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大家都挺喜欢他这个热心肠的性格。阿才原本在一家小染坊里当学徒,跟着师傅学习染布的手艺,日子虽说过得清苦,但也还算安稳。可随着洋布大量涌入市场,染坊的生意越来越难做,最后不得不关门歇业,阿才也因此失了业。
失业后的阿才心里很不是滋味,他看着满大街的洋布,想着咱们自己的染布手艺明明也不差呀,怎么就被洋货给挤兑得没了活路呢?就在这时,他听闻城里有几位商人准备合伙开一家纺织厂,说是要打造咱们中国人自己的好布,和洋布争一争市场。阿才一听,心里那股子热血就沸腾起来了,他觉得这是个好机会,自己有染布的手艺,说不定能在这纺织厂里派上用场呢,于是便主动找上门去,想要加入这个创业的队伍。
那几位商人见阿才虽然年轻,但看着挺精神,又听闻他有染布的手艺,觉得多一个人多一份力,便同意了让他留下来,安排他在纺织厂的染布车间工作。阿才满心欢喜地开始了新的工作,他想着一定要把自己的手艺发挥出来,让厂里染出的布又好看又结实,把洋布的风头给压下去。
初到纺织厂,阿才就发现和自己之前待的小染坊大不一样。这里的机器设备虽说都是新购置的,可工人们大多都不太会操作,经常出故障,而且染布的工艺也和传统的有些差别,需要重新学习适应。阿才没有丝毫抱怨,他主动向厂里请来的技术师傅请教,学习如何操作那些复杂的机器,如何调配新的染料,让染出的布色泽更鲜艳、更持久。技术师傅见阿才这么好学,也很乐意教他,把自己知道的都倾囊相授。
在阿才的努力下,他很快就掌握了新的染布技术,操作机器也越来越熟练了。他染出的布在厂里的质量检验中总是名列前茅,管事的见了,对他很是赞赏,还把他提拔成了染布车间的一个小组长,让他带着其他工人一起干活。阿才觉得自己的责任更重了,他不仅要把自己的活儿干好,还得让其他工人也都掌握好技术,提高整个车间的染布质量。
于是,阿才每天都会早早地来到车间,给工人们讲解操作机器的要点和染布的技巧,在大家干活的时候,他就在车间里来回巡视,看看有没有谁遇到困难或者操作不规范的地方,及时地帮忙纠正。在他的带领下,染布车间的生产效率提高了不少,染出的布质量也更加稳定了,厂里的生意也慢慢有了起色。
可就在这时,麻烦事儿也跟着来了。有一天,厂里突然来了几个官府的差役,说是要检查工厂的账目,看看有没有偷税漏税的情况。厂主赶忙陪着笑脸,把账目拿出来给他们看,可那些差役却横挑鼻子竖挑眼,说账目这里不清楚,那里有问题,非要罚款不可。厂主据理力争,说账目都是按照规矩记的,没有什么问题呀,可差役们根本不听,还威胁说要是不乖乖交钱,就把工厂给查封了。
阿才在一旁看着,心里特别气愤,他知道这分明就是官府的人故意刁难,想从厂里捞点油水。他忍不住走上前去,对差役们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