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问题很快就出现了。工人们对这些新机器都很陌生,操作起来很不熟练,经常出现故障,而那位洋人技师虽然技术不错,但脾气很怪,教工人的时候总是不耐烦,还时不时地要求加钱,否则就不好好干活。
有一次,一台重要的纺织机器又出故障了,工人们围着机器急得团团转,却不知道该怎么修理。阿才赶忙去找洋人技师,那洋人技师却慢悠悠地过来看了一眼,然后耸耸肩说:“这得加钱才能修啊,这不属于我正常的工作范围呢。”
阿才一听就火了,他气愤地说:“当初请你来的时候,说好的帮忙维护机器,现在又要加钱,你这不是坑人嘛!”
可洋人技师根本不理会他,转身就要走。阿才一时冲动,伸手就去拉那洋人技师,两人拉扯间,洋人技师摔倒在地,还大喊大叫起来,说阿才打人了。这一下,场面顿时变得十分混乱,其他股东们听到动静也都赶了过来,好不容易才把事情平息下来。
经过这件事,阿才也意识到自己太冲动了,给商行惹了麻烦,心里很是愧疚。不过,好在大家都明白他也是为了商行好,并没有过多责怪他,而是一起商量着怎么解决眼前的问题。
为了让工人们尽快掌握机器操作技术,阿才主动提出自己去跟着洋人技师好好学,学会了再教给工人们。于是,他每天都守在机器旁,跟着洋人技师学习操作和简单的维修知识,虽然那洋人技师还是不太乐意教,但阿才一直陪着笑脸,软磨硬泡,总算学到了不少本事。
回到家后,阿才又把自己学到的知识整理成简单易懂的笔记,拿给工人们看,还亲自示范操作,慢慢地,工人们对机器的操作越来越熟练了,生产也逐渐走上了正轨。
到了夏天,丝绸商行生产出了第一批用新机器织出来的丝绸,质量果然比以前好了很多,花色也更加精美了。阿才和其他股东们都很高兴,决定要好好推广一下这批丝绸,争取打开更大的市场。
他们先是在广州城里举办了一场小型的丝绸展销会,邀请了不少本地的商家和外地的客商来参观。阿才在展销会上热情地向大家介绍着商行的丝绸,展示着丝绸的优点,不少人看了都很感兴趣,纷纷下单订货,商行的生意一下子就红火了起来。
可是,好景不长,洋商们看到这家丝绸商行的生意越来越好,开始心生嫉妒,想要打压他们。洋商们联合起来,故意压低丝绸价格,同时在市场上散布谣言,说这家丝绸商行的丝绸虽然看着好看,但质量其实不行,用不了多久就会掉色、破损之类的。
一时间,原本打算订货的一些客商又犹豫了,已经订了货的也有不少来要求退货,丝绸商行的生意又受到了很大影响。阿才他们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却又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阿才看着那些洋商如此卑鄙的手段,心里气愤极了,他对其他股东说:“咱们不能就这么被他们欺负了,咱们得想办法证明咱们丝绸的质量是好的,让大家知道那些都是他们编的瞎话。”
于是,阿才想出了一个主意,他邀请了一些有名望的本地商人、丝绸行家以及普通的消费者,来到商行,当众对丝绸进行检验,展示丝绸的质量,还承诺如果发现质量问题,商行愿意双倍赔偿。同时,他们也加大了宣传力度,在城里各处张贴告示,介绍商行的经营理念和丝绸的制作工艺,让大家了解他们的丝绸是货真价实的好东西。
经过一番努力,慢慢地,又有一些客户被他们的诚意所打动,重新选择了和他们合作,商行的生意这才逐渐稳定下来。
到了秋天,丝绸商行想要进一步拓展市场,把丝绸卖到更远的地方去,甚至是国外去。阿才自告奋勇地提出要去外地考察市场,看看哪些地方有更大的商机。
其他股东们觉得这个主意不错,便同意了阿才的提议,还给他拨了一笔经费,让他去上海、天津等大城市以及一些沿海的通商口岸去看看。
阿才收拾好行囊,踏上了考察之路。一路上,他看到了各地不同的商业景象,也了解到了很多不同的市场需求和商业信息。在上海,他发现那里的商业氛围更加浓厚,有很多外国的洋行和新式的商店,经营的商品种类繁多,而且销售方式也很新颖。
阿才在上海待了一段时间,结识了不少当地的商人,和他们交流了很多商业经验和想法。其中有一位商人建议他,可以学习洋行的做法,在各地设立分行或者代理点,这样就能更方便地销售商品了。阿才觉得这个建议很有道理,便详细地记录下来,准备回去后和其他股东们商量。
离开上海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