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着不同的情况和与中国的关联。
1. 英国:当时的英国已经完成工业革命,在全球处于领先的殖民霸主地位。看到中国兴起洋务运动,一方面英国想通过向中国输出技术和设备,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把中国变成其商品倾销地和原料供应地;另一方面又担心中国通过学习西方真的强大起来,威胁到其在远东的利益,所以在技术输出上有所保留,还时常利用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的洋务事业进行干涉,试图掌控中国近代化的发展方向,维持其在华的优势地位。
2. 法国:法国同样是西方列强之一,有着较强的工业实力和海外扩张野心。对于中国的洋务运动,法国既想参与其中,分享中国市场的利益,比如通过向中国出售军事装备、工业机器等获取高额利润;又在观望中国能否通过洋务运动实现自强,权衡是否要调整对华的外交策略和经济渗透方式,同时也关注着中国洋务运动与其他列强在华利益争夺的情况,以便更好地维护自身在华权益。
3. 美国:美国在当时正忙于国内的南北战争,但也没有忽视中国的洋务运动。美国希望在中国的洋务过程中,能找到商业机会,推销自己的工业产品,尤其是一些新兴的工业技术和设备。同时,美国也看到中国在努力探索自强之路,试图通过文化、宗教等软手段渗透中国,培养亲美势力,影响中国洋务运动的走向,使其朝着有利于美国在华利益的方向发展,为后续进一步扩大在华影响力做准备。
4. 日本:日本在当时也面临着西方列强的压力,正处于明治维新的前夕,对中国的洋务运动十分关注。一方面,日本从中国的洋务运动中借鉴学习一些西方技术引进、近代企业创办等方面的经验,为自己即将开展的明治维新做准备;另一方面,日本又将中国视为潜在的竞争对手,想着等自己强大起来后,要在东亚地区与中国争夺资源和势力范围,所以在关注中国洋务运动成效的同时,也在加快自身变革步伐,提升国家实力。
5. 俄国:俄国向来对中国有着领土等方面的野心,在看到中国开展洋务运动后,一方面表面上与中国进行一些军事、工业等方面的合作,出售一些武器装备、技术设备给中国;另一方面却利用中国忙于洋务、应对内部危机的时机,继续蚕食中国的边疆领土,扩大其在远东地区的势力范围,同时关注中国通过洋务运动增强的军事力量对其在华利益和边境安全的影响,调整对华的战略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