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二听了,也笑了起来,说道:“哈哈,借你吉言了,但愿如此呀。”
终于,到了朱元璋称帝的这一日。天还未亮,我便被那喧闹声吵醒,起身出门一看,只见街道上早已是人山人海,百姓们都身着整洁的衣裳,朝着南郊的方向涌去,都想亲眼目睹这历史性的一刻。
我也随着人群,缓缓往南郊走去。一路上,人们的欢声笑语、激动的交谈声交织在一起,那场面,真是热闹非凡。
到了南郊,只见那祭坛搭建得庄严肃穆,周围布满了守卫的将士,个个精神抖擞,威风凛凛。大臣们身着朝服,整齐地排列在两旁,神色庄重而肃穆。
待吉时一到,朱元璋身着龙袍,头戴皇冠,缓缓走上祭坛。那一刻,阳光仿佛也格外眷顾,洒在他身上,更显威严。他先是祭祀天地,而后接受群臣的朝拜,宣告大明的建立,年号洪武。那一声声高呼“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回荡在天地之间,仿佛在向这世间宣告,一个新的时代就此开启了。
我站在人群中,望着那高高在上的皇帝,心中感慨万千。想着这一路走来,历经了多少艰难险阻,才有了今日的局面,这天下的百姓,终于能有个盼头了呀。
登基大典过后,朝廷的各项事务便紧锣密鼓地开展起来了。
李善长等人继续完善大明律,将其颁布到各地,让地方官员和百姓们都知晓律法的内容。同时,朝廷开始选派能臣到各地去任职,治理地方,恢复民生。
有个被选派到外地的官员,临行前与我相识的一位同僚告别,他说道:“此去虽责任重大,但能为这新朝效力,让百姓过上好日子,我也是心甘情愿的。只盼着这一路上顺遂,到了地方能尽快施展拳脚呀。”
那同僚回道:“兄台此去定能有所作为,我等在这应天府,也会尽力做好自己的事儿,一同为这大明的江山社稷添砖加瓦啊。”
而在民间,百姓们也渐渐感受到了这新朝带来的变化。
之前因为战乱而荒废的农田,开始有人重新耕种了。官府也出台了一些鼓励农桑的政策,减免赋税,发放种子农具等,让百姓们更有积极性去恢复生产。
在村里,一位老农看着自家田里新种下的庄稼,笑着对旁人说:“这新朝廷一建立,就想着咱们老百姓的难处,给了这么多好政策,看来往后的日子是有盼头了呀,咱可得好好种地,多打些粮食才行呢。”
旁人也附和道:“是啊,这可比以前强多了,只要能一直这样太平下去,咱的日子肯定会越过越红火咯。”
可这天下初定,也并非一帆风顺。一些地方还有残余的元军势力,时不时地出来捣乱,烧杀抢掠,妄图破坏这来之不易的安稳。
朝廷得知后,便派遣军队前去围剿。徐达将军再次领兵出征,他对将士们说道:“此次出征,关乎我大明的安稳,那些元军残寇,绝不能让他们再祸害百姓,咱们定要将他们一网打尽,还地方一个太平!”
将士们士气高昂,一路势如破竹,打得那些元军残部节节败退,收复了不少失地,让大明的疆域越发稳固起来。
随着时间的推移,应天府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着。城中的集市越发繁荣,各地的商人纷纷汇聚而来,带来了各种各样的货物,百姓们的生活也变得丰富多彩起来。
我所在的私塾,来求学的孩子也越来越多了。家长们都想着,让孩子多读些书,将来若是能考取个功名,也好为这新朝效力,光宗耀祖呀。
有一回,我问一个学生家长:“老哥,你这怎么想着送孩子来读书了呀?以前可没这么积极呢。”
那家长笑着说:“陈先生,如今这大明建立了,天下太平,读书才有出路呀,咱可盼着孩子能有个好前程,不像咱们以前,一辈子就困在这战乱里了。”
我听了,心中甚是欣慰,想着这大明的建立,确实给百姓们带来了希望,也让大家更重视起了文化教育。
在这同一时期,世界其他国家也有着各自的政权更迭以及国家发展等方面的情况,且与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有着诸多关联与可比之处。
在英国,当时正处于中世纪晚期,其国内也是封建领主割据,王权相对薄弱,时常陷入内部的纷争之中。虽然有着名义上的国王,但各地领主在自己的领地内拥有高度的自治权,自行管理土地、征收赋税、组建军队等,整个国家缺乏像大明这般强有力的中央集权统治。与朱元璋通过多年征战,统一各方势力,建立起高度集权的明朝不同,英国更侧重于地方领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