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二十七年,也就是公元1394年,朕坐在这大明的龙椅之上,俯瞰着这万里江山,心中既有对这太平盛世的期许,又有着诸多操不完的心事儿。这天下看似繁华,可朕深知,隐患常藏于那不易察觉之处,就如那民间盛行的番香番货,看似不过是些域外之物,却隐隐有着动摇我大明根本的势头,朕思量再三,终是下了那道禁令——禁民间用番香番货,只盼着能以此护我大明的根基,让咱这华夏之地能长久昌盛。
《明太祖实录》记载:“甲寅,禁民间用番香、番货。先是,上以海外诸夷多诈,绝其往来,唯琉球、真腊、暹罗许入贡。而缘海之人,往往私下诸番,贸易香货,因诱蛮夷为盗。命礼部严禁绝之,敢有私下诸番以互市者,必置之重法。”朕看着这记录在册的文字,心中满是凝重,那海外诸夷,心思诡诈,常借着与民间贸易番香番货之机,或行那窥探我大明之实,或诱使沿海之民生乱,若不严加禁止,日后必成大患呐,而这也为围绕“1394年 朕禁民间用番香番货”的故事搭建起了基于史实的框架,让那段满是权衡、管制与民间百态的历史岁月有了清晰可寻的脉络。
且说在这应天府里,有个名叫陈福的商人,生得一副精明模样,平日里靠着在各地倒腾些货物,赚些差价,倒也积攒下了一份家业。他走南闯北,见识颇广,对那番香番货更是青睐有加,觉得这些来自异域的玩意儿,在大明的市面上那是极为稀罕,只要弄到手,转手一卖,便能赚得盆满钵满。
那一日,陈福刚从海边的一处城镇归来,此次他运气不错,通过一些路子,偷偷从海外商人那儿购得了一批上好的番香,心里正盘算着回到应天府,找几个相熟的大客户,把这批货出手,好狠狠赚上一笔呢。
他哼着小曲儿,走进自家的铺子,一边指挥着伙计们卸货,一边得意地想着:“此番这香,品质上乘,定能卖个好价钱,到时候再去多进些番货,这生意啊,是越做越大咯。”
可还没等他高兴太久,街头便传来了消息,说是朝廷下了禁令,从今往后,民间不许再用番香番货了,若有违反者,那可是要被重罚的呀。
陈福一听,顿时如遭雷击,瞪大了眼睛,喃喃自语道:“这……这可如何是好呀,我这刚进的货,还指望着赚钱呢,怎么就突然下了这等禁令呢。”
他赶忙叫来身边的一个伙计,焦急地问道:“你快去打听打听,这禁令到底是怎么回事,严不严呐,有没有转圜的余地呀。”
那伙计应了一声,便匆匆跑出去打听消息了。
而在朝堂之上,大臣们对这禁令也是议论纷纷。
礼部尚书站出来说道:“陛下,此禁令一下,虽能遏制民间与海外私下贸易番香番货之举,可这执行起来,怕是颇有难度呀。那番香番货在民间已流行了些许时日,不少人靠此谋利,如今要禁,怕是会引起诸多不满呐。”
朕皱着眉头说道:“朕又何尝不知,可那海外诸夷多有不轨之心,借这贸易之名,行那祸乱我大明之实,若不禁止,长此以往,沿海之地不得安宁,我大明根基亦会动摇,再难,这禁令也得执行下去。”
刑部尚书也附和道:“陛下圣明,不过为了确保禁令有效施行,臣以为当严定惩处之法,对那些明知故犯者,绝不姑息,如此方能起到震慑作用。”
朕微微点头,说道:“爱卿所言极是,此事便交由刑部去拟定详细的惩处条例,务必让百姓们知晓朝廷禁令的严肃性。”
再说那陈福,等伙计回来一打听,得知这禁令执行得极为严格,一旦被发现私藏或贩卖番香番货,那可是要坐牢的,甚至可能会被充军,他吓得脸色煞白,额头上豆大的汗珠不停地滚落。
“这可咋办呀,这一库房的番香,难不成要全扔了不成,那可是我大半的身家啊。”陈福在屋里来回踱步,心急如焚,却又想不出个好办法来。
这时,他的好友王财过来找他,王财也是个商人,同样被这禁令弄得焦头烂额。
王财一进门,便哭丧着脸说道:“陈兄啊,你听说这禁令了吧,可把咱坑苦了呀,我那船上还有好些番货没来得及卸呢,这要是被查出来,可就完了呀。”
陈福无奈地叹了口气,说道:“我又何尝不是呢,我这一库房的番香,正愁没处处置呢,扔了舍不得,留着又怕被发现,真是左右为难呐。”
两人正发愁呢,突然,王财眼珠一转,凑近陈福,压低声音说道:“陈兄,我听说啊,有些偏僻的地方,官府查得没那么严,咱们要不悄悄把这些货运到那边去,偷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