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十六年,大明的天下一片昌盛之象,国威远播四海,周边诸多小国皆对大明心怀敬畏,或遣使朝贡,或请求册封,以得大明庇佑,也好在那纷繁复杂的天下局势中寻得安稳立足之地。成祖朱棣,这位有着雄图伟略的帝王,秉持着“怀诸侯,柔远人”之念,向来乐于对周边各国施以册封,彰显大明作为上邦大国的恩泽与威严,让四方来朝,万邦咸宁。
《明史·外国传》有载:“永乐中,数有事于外国,四方宾服,受朝命而入贡者殆三十国。帝方招徕绝域,屡遣使颁敕往抚之,凡以册封、赐印、冠服、文绮者,不一而足。”由此可见,彼时大明对外交往频繁,通过册封等诸多手段,与周边各国建立起了紧密的联系,构筑起了一幅以大明为中心的天下秩序图景,而这也为围绕“1418年 遣使册封周边各国不要册封”的故事搭建起了基于史实的框架,让那段满是外交风云、关乎大明与周边国际关系的历史有了清晰可寻的脉络。
我本是礼部的一名小吏,名唤林文,生得眉清目秀,身形略显单薄,却透着一股文人的儒雅之气。自幼便饱读诗书,对那经史子集、礼仪典章颇为熟悉,一心想着在这礼部之中,凭借自己的学识,为朝廷效力,将那礼仪之道传扬四方,也好让大明的威严与仁德尽显于世。我性子有些执拗,凡事心里头认定了对错,便很难改变想法,且为人又极重规矩,眼里容不得半点儿不合礼仪之事,可未曾想,这执拗的性子,竟让我在这遣使册封之事上,与众人唱起了反调,至于这其中的曲折故事,且听我慢慢道来。
那一日,我正在礼部衙门里整理文书,忙碌间,听闻上司们在商讨着此次遣使册封周边各国的事宜。说是有几个藩国,新近派了使者前来,言辞恳切地请求大明给予册封,圣上已然应允,如今便要安排合适之人作为使节,带着诏书、印玺等物,前往各国完成册封之礼。
我心中一动,想着这册封之事,虽说向来是彰显大明恩泽之举,可近些年来,却好似有些变了味儿。有些藩国,得了册封后,并未真正感恩戴德,反而是阳奉阴违,依旧在背地里做着些不利于大明的事儿,甚至还时常借着大明册封之名,在周边欺压其他小国,搞得那片地域乌烟瘴气。
我越想越觉得不妥,当下也顾不上自己身份低微,便鼓足了勇气,朝着上司们所在的厅堂走去。到了厅堂门口,我深吸一口气,整理了一下衣衫,便迈步进了门。
屋内,几位大人正围坐在桌案前,你一言我一语地商议着使节人选等细节。见我进来,上司张大人皱了皱眉头,问道:“林文,你不在外面做事,进来所为何事?”
我赶忙躬身行礼,说道:“大人,属下听闻此次又要遣使册封周边各国,心中有一些想法,想斗胆向大人进言。”
张大人微微一愣,随后说道:“哦?你有何想法,说来听听。”
我清了清嗓子,说道:“大人,属下以为,如今这周边有些藩国,虽受了我大明册封,却并未恪守本分,时常做出些有违道义之举,如此一来,我大明的册封倒像是成了他们肆意妄为的依仗。此次再行册封,怕是不妥呀,还望大人三思。”
我的话一出口,屋内顿时安静了下来,几位大人皆是一脸惊讶地看着我,仿佛不敢相信这话是从我这么个小小吏员口中说出来的。
片刻后,另一位李大人皱着眉头说道:“林文,你这想法未免太过幼稚了,遣使册封周边各国,那是彰显我大明国威,让四方来朝的重要举措,怎能因些许小国的不当之举便废止了呢?”
我赶忙说道:“大人,属下并非要废止,只是觉得应当慎重,对那些品行不端、心怀叵测的藩国,大可不必轻易给予册封,以免坏了我大明的名声呀。”
张大人听了,脸色一沉,说道:“林文,你不过是个小小的吏员,这等朝廷大事,自有圣上和诸位大臣们权衡考量,哪轮得到你在此妄加议论,莫要再胡言乱语了,出去做事吧。”
我心中虽有些不甘,可上司已然下了逐客令,我也只能无奈地退了出去,可心里却依旧惦记着这事,想着无论如何,也得找机会再劝劝上司们才行。
过了几日,使节的人选已然确定,各项准备事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我看着那一份份准备送往藩国的诏书、印玺,心里越发不是滋味,觉得这若是给了那些不值得的藩国,日后怕是要生出更多事端来。
正巧,这日我在衙门里遇到了平日里与我交好的同僚陈生,他也是个心思细腻、颇有见识的人。我便将自己心中的想法和担忧告诉了他,陈生听后,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