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他的这一举动,却也得罪了一些人。那被抓官员的背后,牵扯着一些朝中大臣的利益,他们见徐文如此不给面子,便暗中记恨上了他,想着要找机会报复。
有一回,朝廷商议一项水利工程的修建之事,这本是关乎民生的好事,可那些心怀叵测的大臣们却想从中谋取私利,便提出了一个看似合理实则暗藏玄机的方案,准备在工程用料等方面偷工减料,以获取巨额钱财。
徐文在朝堂上听闻这个方案后,觉得不妥,便站出来说道:“诸位大人,此方案看似节省了成本,可实则隐患颇多,这水利工程关乎众多百姓的身家性命,若用料不佳,日后堤坝决口,洪水泛滥,那后果不堪设想啊。”
那些大臣们听了,脸色一变,其中一人阴阳怪气地说道:“徐御史,你这未免有些危言耸听了吧,这方案可是经过多方考量的,你莫不是不懂其中门道,在此胡乱搅局啊。”
徐文一听,心中气愤不已,他据理力争道:“我虽不敢称精通水利,但这其中利弊还是看得清楚的,还望诸位大人以百姓为重,莫要因一时之利,坏了这利民之举。”
双方在朝堂上争执不下,气氛变得十分紧张。这时,三杨中的杨荣站了出来,说道:“徐御史所言不无道理,这水利工程确需谨慎对待,咱们还是再商议商议,力求万无一失才好。”
在三杨的主持下,最终重新制定了一个更为合理的方案,那些想谋取私利的大臣们虽心有不甘,却也不敢再公然反对,只得作罢。可他们对徐文的恨意,却又加深了几分。
日子一天天过去,徐文依旧在御史台兢兢业业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弹劾了不少贪官污吏,也为朝廷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在朝堂上渐渐有了些名气。
然而,好景不长,随着皇帝朱祁镇渐渐长大,对王振越发宠信,王振的权势也越来越大。他开始在朝堂上打压那些与自己作对的大臣,不少正直之士都受到了牵连。
徐文自然也成了王振的眼中钉,肉中刺。王振在皇帝面前进谗言,说徐文恃才傲物,屡屡在朝堂上顶撞大臣,扰乱朝纲,根本没把皇上放在眼里。
皇帝朱祁镇年少懵懂,听信了王振的话,对徐文心生不满,便下令将徐文贬到了一个偏远的地方做知县。
徐文听闻这个消息,心中虽满是愤懑,可也只能无奈地接受圣旨,收拾行囊,前往那偏远之地赴任。
到了那偏远的小县城,徐文发现这里民生凋敝,吏治腐败,百姓们苦不堪言,心中大为不忍,便决心要改变这一现状。
他先是深入民间,了解百姓的疾苦,收集官吏们贪污腐败的证据。然后,他召集县衙的官吏们,严肃地说道:“诸位,我来此地,便是要整治这一方吏治,让百姓过上好日子,若有谁再敢鱼肉百姓,休怪我不讲情面。”
可那些官吏们根本没把徐文这个被贬来的知县放在眼里,依旧我行我素,甚至暗中联合起来,想要给徐文一个下马威。
有一回,县里要修缮一处学堂,这本是关乎孩子们读书识字的好事,可负责工程的官吏却中饱私囊,用劣质的材料来修筑,还克扣工匠们的工钱。
徐文发现后,大怒不已,当即要惩处那官吏。那官吏却不以为然,还嚣张地说道:“徐知县,你可别太较真了,在这地方,可不是你说了算,你要是识相,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然,有你好果子吃。”
徐文哪肯罢休,他坚决要将此事上报,严惩这等不法之徒。那官吏见状,便买通了一伙地痞流氓,在夜里闯进徐文的住处,对他大打出手,还扬言若是再敢多管闲事,就要了他的命。
徐文被打得遍体鳞伤,可他心中的那份执拗却丝毫未减,依旧坚持要将此事查个水落石出,还百姓一个公道。
他拖着受伤的身体,艰难地写了奏章,准备派人送往京城,向朝廷揭露此地的腐败情况。可那伙官吏得知后,又从中作梗,拦截了奏章,还将徐文关在了县衙的地牢之中,对外宣称徐文突发疾病,卧床不起。
在地牢之中,徐文受尽了折磨,暗无天日的环境,加上身上的伤痛,让他的身体越来越虚弱,可他心中始终想着要为百姓讨回公道,盼着朝廷能知晓这里的情况,派人来解救他。
就在徐文几乎绝望之时,事情却出现了转机。原来,三杨听闻了徐文在地方上的遭遇,心中十分不忍,便暗中派人去调查此事。
经过一番查证,真相大白,朝廷严惩了那些不法之徒,将徐文从地牢中解救了出来,并恢复了他的官职,还将他调回了京城,让他继续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