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精明的头脑,无时不刻不在审视着阵营的双方,等待着变化。袁绍觉得自己仿佛稳操胜券,所以就没有曹操一般的机警和持重。前者机警的等待时机,后者将马虎大意。
沮授因为反对袁绍急于进兵,而被袁绍以“乱我军心”为由监守军中。沮授戴着撩铐要见袁绍,他告诉袁绍:“乌巢粮草重地,主公奈何疏忽?”
“还用得着汝说?”袁绍不屑。袁绍的态度拒人千里之外……意思是还用得着你沮授提醒?要不是看在你沮授“跟随我多年”的份上,早把你这人才砍了。
沮授看出袁绍在人事任职上的巨大疏漏,乌巢是袁军的囤粮之所,可是袁绍派淳于琼去守乌巢,等于把乌巢拱手让给曹操。
淳于琼这个人在《三国演义》小说里也借孔融之口说是“名将”,打架有两把刷子,满打满算也就是颜良文丑一流的武夫。但有一个很明显的缺点,嗜酒如命!军人不反对喝酒,但是酒鬼却是不行的。乌巢屯粮之地,交由一个酒鬼去守,这不是把自己的前景当儿戏吗?沮授可以说冒死进谏,不可谓不忠。关键是袁绍不听。
是人才会有缺点,人无完人嘛。
但袁军的弱点不止如此,皆因领导的不能调度而使弱点尽行暴露。
审配和许攸是人才,可以肯定这点。审配对袁氏集团如同沮授,忠心不二,但为人缺乏大局观,有刚正不阿的一面,但没有通盘考虑的思维。本来通盘考虑应该是袁绍这个最高领导要履行的责任,偏偏袁绍也没这方面的考虑,袁绍是很平庸的。
许攸起码开始也是忠于袁绍的,不能因为后来他投靠了曹操就认为他喜欢反叛。没人会喜欢背叛的,他对袁绍很热爱。可是他为人有些贪,贪而不智,不知道适可而止,估计还喜欢中饱私囊。
于是,袁绍、审配、许攸这三个人,一个是领导,一个在后方工作的忠诚人员,一个在前线为领导谋划的谋士,这三者之间发生了故事。这个故事改变了袁曹阵营双方僵持的局面。
曹操实在是没粮食了,他不得不焦急的等待“变化”,然后“用奇”制胜。他又写信到许都催粮,结果这封信竟落到了袁绍阵营许攸的手中。许攸一看,大喜!赶忙跑到袁绍的营帐内,告诉袁绍:“曹军缺粮,我们引一军去袭许都,大事定矣!”
袁绍这位领导确实平庸,但要装作高明,在属下面前要懂得深思熟虑一番。殊不知,领导的判断能力正是来自于他的大局观和未雨绸缪的思虑。袁绍没有这样的能力,他反过来问许攸:“你怎么不知道曹操是故意丢下这样的书信呢?”
领导这么问,其实有对自己的观点肯定和带有责问下属的意味,许攸如何能分辨?又怎么分辨?许攸就没有分辨,他知道袁绍这种领导是不能辩论的。
恰好此时,审配从邺城来信,信中说明许攸的全家被逮住了,而且关进了大牢。听后主公发落,原因是腐败。
袁绍一看这书信,把许攸一顿骂:“还好意思来出言献策!”
许攸被骂得灰头土脸。他出了营门,自己的家小落入审配手中,还得保全?恨不得不活了!一想,不如索性去投曹操。于是,曹操久等的变化和机遇就来了。
袁绍阵营内,人才们的摩擦老早就有,从人力资源学的角度很值得研究,但这里不做重点讲。许攸为人贪婪,喜欢财货,这是要不得的,用这样的人要么把话讲明,要么拒之不用。审配为人忠诚刚正不阿,而且勤勉尽责,可试想?两军对垒,许攸和领导在前线,处理事情不做缓冲周全的考虑,动不动就是把人家全家都关押了。古时候关押那基本上就是死路一条,覆巢之下不会有完卵,许攸的感受可想而知。
袁绍作为一个领导,首先他没有尊重人才的风度,他还自认为血统高贵乃当今名仕。他跟领导这一角色差的太远,他没有周武王那样的政治立场和道德修养,也没有曹操那样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雄心跟魄力。光说这件事情上,你起码尊重下属,考虑下属的观点,许攸捡来的书信要是真的呢?要是许攸的判断是真的呢?
袁绍就觉得自己什么都会,既然是下属肯定应该不如领导了。作为领导的袁绍不会这样想:我是领导,但具体谋划和具体怎样做,我不如我的下属,我不如我的臣僚;我是领导,我只需要知人善任就很不错了。
领导需要决策,和曹操相比,袁绍的决策输的干干净净。
许攸没有赌气自杀,而是选择了投靠曹操。书中非常生动的描述了曹操的热情。曹操在营帐里面,一听说许攸来了——是跣足而出,来不及穿鞋跑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