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院比外院更加肃穆。
数千考生依次进入考场,每人都被分配到一个固定的号位。林焱的位置在第三排靠中间,视野极好。
"开场策论。"他心中暗忖,"这是要考验我们的政见了。"
正想着,已经有吏员开始宣读考题:
"天下积弊,莫过于吏治。近年来官员贪腐,民不聊生。试论吏治之弊,当如何整饬?"
全场一片哗然。这考题可谓切中时弊,而且直指当前朝廷的痛处。
"好题目。"林焱冷笑。这哪里是考题,分明是要考生表态。
果然,他很快注意到周围考生的反应。有人欣喜若狂,有人愁眉不展,更有人面露难色。显然,大家都意识到了这题目的分量。
"诸位请看。"主考官站起来说,"此题本应由李大人出,但他身体不适,所以"
话未说完,堂上忽然有人咳嗽。众人抬头一看,竟是老太师!
"开考吧。"老太师淡淡说了一句,就闭目养神。
但就是这简单的一句话,却让主考官的气势顿时弱了几分。
林焱看在眼里,暗自点头。老太师这是在告诉大家:虽然主考换人了,但他还在这看着呢。
于是振笔疾书,开始答题:
"吏治之弊,源于三患:一曰任人唯亲,二曰互相庇护,三曰壅塞言路"
他的笔下丝毫不留情面,将官场积弊一一道来。但又不是简单的指责,而是深入分析病根。
"要治吏治之弊,当从三方着手:其一,革除任人唯亲之弊,当以才学为先,公议举荐。其二,打破朋党庇护之风,建立督察之制。其三,广开言路,令天下人得以直言进谏"
写到这里,他忽然注意到主考官的脸色变了。显然,这些观点触动了某些人的利益。
但林焱毫不在意,继续写道:
"古人云: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今日之弊,实与商君变法前何其相似?当年商鞅变法,首重破除特权,严立赏罚。今日整饬吏治,亦当如此"
这番议论可谓大胆。居然把当前朝廷比作商鞅变法前的秦国,这分明是在说现在的官场已经腐败到了极点。
"林焱。"萧瑾在旁边低声提醒,"你这么写,会不会"
"无妨。"林焱胸有成竹,"这正是考官想看的。"
确实,他发现老太师不知何时睁开了眼睛,正若有所思地看着这边。
继续写道:
"然变法之道,贵在循序渐进。始则立法明制,继则选贤任能,终则推行新政。三者缺一不可"
这段是对前文的补充,显示出改革的智慧。既要魄力,又要谋略,这才是治国之道。
正写着,忽听见不远处有人惊呼。原来是有考生晕倒了!
"莫非"林焱眯起眼睛。果然,那考生的号位正是之前被搜出特制文具的其中一个。
"果然有猫腻。"他暗忖。这八成是太子那边动的手脚,在文具上做了手脚。
但他现在顾不得这些,继续答题:
"至于具体举措,当以六事为先:其一,严定铨选之制,使才能者得以上进。其二,立督察之法,使贪腐者无所遁形。其三,广开言路,使天下之志得以上达。其四,重整吏制,使职权分明。其五,严明赏罚,使善恶分明。其六,革除陋习,使吏治清明"
这六条建议都直指要害,每一条都能引起轩然大波。但林焱知道,这正是考官想看的。改革从来就不是一帆风顺的,要的就是这种敢说敢做的魄力。
写完这些,他又补充道:
"然则古人云:善医者,治于病发之前。吏治之弊,根在于制。唯有彻底改革现行制度,方能除弊清源。否则,即便惩治一批贪官,也难免后继有人"
这段话可谓点睛之笔。不只是惩治贪官这么简单,而是要从制度上解决问题。这显示出了远见卓识。
正当他准备收笔时,忽然又听见几声惊呼。这次竟有好几个考生同时晕倒!
"蹊跷。"林焱心中一动。这明显不是巧合。
果然,老太师也坐不住了。他缓缓站起来,走向那些晕倒的考生。
"去请太医。"老太师说,"同时"他意味深长地看了主考官一眼,"查查他们用的文具。"
这一下,主考官的脸色更难看了。显然,这些考生都是他们的人。
林焱趁机写下最后一段:
"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