份要求保存赵氏国祚的议状,他也因此成了金国的囚犯。
这份便是后来朝野广为流传的《秦桧乞存赵氏议状》,不仅义正言辞,雄论滔滔,而且旁征博引,条分缕析,字里行间透出一股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气概,着实令人肃然起敬。
这也是秦桧第一次为相时最大的依仗,赵构为什么喜欢他的根本原因。
当然,有的人肃然起敬,自然也有人对此产生怀疑。
因为最初提议“共入议状,乞存赵氏”的,正是何兑的先师监察御史马伸。
而作为马伸的上级,御史中丞秦桧便在一个个虎视眈眈,杀气腾腾的金兵环伺下,洋洋洒洒的写下了这一千八百多字的议状。
,!
若是秦桧当真有此等胆略和节操,赵构再如何宠信也不为过。
可问题是,在那么逼仄压抑的情况下,纵有一腔正气,万丈豪情,也不大可能作出一千八百多字的大快文章。
就当时的情况而言,不要说深思熟虑,不要说谋篇布局,更不用说还要引经据典,便是单单将一千八百字,字迹工整的抄一遍,都绝非易事。
金人的屠刀就架在脖子上,而议状却毫无顾忌,旗帜鲜明的为赵宋王朝大唱赞歌,反复强调功德基业比隆汉唐,又暗暗指责金人兴不义之师,伐无罪之国。
并且还义正言辞的告诫威胁金人,即便灭了京师的赵氏子孙,也灭不了天下的赵氏子孙,他日起来复仇的,还不独赵氏子孙。
就这般的凛然傲骨,浩然正气,绝对是前无古人,问题是,这人竟然还能活着,不仅活着,还能全须全尾的南归
再说,就当时的情形,金人以屠城相要挟,你不怕死不要紧,可京师还有百万生灵啊。
总之哪哪都透着古怪,哪哪都藏着蹊跷。
作为议状的发起者,马伸死于建炎年间。
是身为弟子的何兑料理的后事,近日,他在翻阅先师的遗着,在夹层中发现了先生手抄的《秦桧乞存赵氏议状》。
全文仅二百五十余字,相当简略,开篇即承认金人伐宋是吊民伐罪的义举,又说张邦昌不得民心,与其选他,不如从赵氏之中选择不预前日背盟之议者,俾为藩臣。
这份手稿的出现,逻辑瞬间就通顺了。
这就是为什么秦桧写了议状,不仅活着,还能拖家带口的南归。
何兑一时间有些踌躇,一来,仅仅是一份抄录的手稿,无法做实秦桧里通外敌的铁证,二来,如今秦桧高居枢密使,贸然行事,自己反而会万劫不复。
何兑看着手稿,忽然又想到,先师为什么要留下这份手稿,是不甘真相被埋没么?
想到这里,何兑一咬牙,与辰州知府告了假,踏上了前往顺昌的行程。
(本章完)
:()宅男的大宋之旅